許思明(左)指導村民養殖中華蜂。
“許老師,荒地村今年還會有哪些‘新動作’?”
“我在路上,等到了基地再給您詳細講講。”
許思明,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高級實驗師。每年至少有200天他都住在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朝陽鎮荒地村,這里已經成為他的第二個家。日前,《中國科學報》連線許思明,請他來談談荒地村未來的規劃。
“節氣不等人,開工了”“干干干”“要出菇了”……在許思明的朋友圈,大部分的圖片和文字均與荒地村有關,這還得從他另一個身份說起——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科技扶貧工作隊(以下簡稱沈陽分院扶貧隊)技術負責人。
科技來了,荒地村不再荒了。2014年,隨著沈陽分院扶貧隊的到來,荒地村打響了一場科技脫貧攻堅戰,并在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今年,我們將在荒地村引入新的技術和產業,希望讓一部分村民先富起來。”許思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科技“造血”
荒地村地處遼寧省中南部的大山深處,曾是遠近皆知的貧困村。這里山多地少,土地貧瘠,農民靠種玉米為生,全村625戶,1/6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4年8月,沈陽分院扶貧隊正式組建,負責荒地村的扶貧工作,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新合物業公司黨支部書記皮英民擔任荒地村駐村第一書記。沈陽分院在荒地村租下一處閑置平房,改造成3間獨立的房間。扶貧隊在荒地村住了下來,而且這一住就是7年,并設法用科技產業帶動村民“造血”致富。
荒地村的山上種植了大量的柞樹,而柞木是生產食用菌的最好基料,食用菌成為沈陽分院扶貧隊瞄準的第一個脫貧產業。“就地取材,既節省成本,又見效快。”皮英民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然而,想法的實現遭遇了現實的困難。當年的荒地村僅有3戶種植食用菌,無法形成規模,更談不上產業。為此,沈陽分院扶貧隊與荒地村村委會商量后,決定先從招商引資做起。
有了資金的注入,2016年底,中國科學院香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在荒地村建成。香菇基地包含100畝香菇標準化生產大棚、240平方米冷庫、150平方米干燥室、260平方米簡易加工房。許思明介紹道,經過多年發展,荒地村的食用菌產業已經相對成熟,2020年產值達1600萬元。
距離香菇生產示范基地不遠處有一大片玫瑰園,這里種植的可不是普通玫瑰,而是許思明多年培育開發的新一代玫瑰新品種——冷香玫瑰。玫瑰園也發展成為中國科學院冷香玫瑰示范基地,這些玫瑰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入藥。如今的荒地村,冷香玫瑰、蒼術、黃精、魏靈仙等中草藥種植面積已達800畝,并成為脫貧的支撐產業之一。
繼食用菌之后,荒地村傳統的養蜂產業也引起沈陽分院扶貧隊的關注。受制于蜂種和養殖技術,荒地村的蜜蜂存活率、產蜜率均低。2016年,沈陽分院扶貧隊將雜交繁育的中華蜂無償轉交給7戶貧困戶和示范戶,并定期上門輔導。截至去年年底,荒地村的養蜂戶有20戶,養殖了近180箱中華蜂。
村民認可
“荒地村現有香菇大棚近300個,村民可以自己承包種植香菇,也可以給村集體打工。”許思明告訴記者,“香菇基地在用工高峰期可以吸納勞動力200人次,優先接收貧困戶。”
荒地村原先的貧困戶丁秀云雖然腿有殘疾,但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現在剪一天菇腿,我就可以賺80元。”她告訴記者,“扶貧隊來了,我不用出村打工,在家就可以把兒子上大學的學費賺出來。”
許思明等人在食用菌的種植過程中也發現了問題:食用菌在收獲產品后剩下的培養基廢料越來越多,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還會導致霉菌和害蟲的生長,對周邊環境、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
為了解決荒地村廢棄菌棒利用問題,沈陽分院扶貧隊在村里建起了20畝蚯蚓養殖示范基地,并申請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計劃)區域重點項目的支持。2020年,STS計劃項目“菌糠綜合利用研究與示范”在岫巖滿族自治縣啟動,荒地村就是示范基地之一。
許思明告訴《中國科學報》:“用栽培香菇剩下的菌棒和牛糞制成養蚯蚓的專用土,既能解決菌糠、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二次污染問題,又能創造工作崗位,為當地的殘疾人和貧困戶增加收入。”
從培育產業到收獲認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以養蜂業為例,雖然中華蜂的蜂蜜每公斤售價可達400元以上,養一箱蜂相當于養殖一頭牛的收入,但最初的銷路并不順暢。
為了解決荒地村養蜂貧困戶蜂蜜銷路的燃眉之急,沈陽分院扶貧隊發動相關單位幫助售賣蜂蜜。2018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黨委率隊到荒地村四戶貧困戶家中收取蜂蜜150余斤,回所發起愛心售賣,隨后由皮英民將22500元賣蜜款送到貧困戶手中。
“村民一開始并不認可我們的做法,必須先讓他們看到實打實的好處。”許思明表示,“扶貧隊入駐以來一直在開展示范工作,從食用菌到中華蜂,村民們只有在嘗到甜頭后才會跟著我們一起干。”
致富可期
沈陽分院扶貧隊入駐幫扶以來,荒地村還先后引進種植了抗寒水蜜桃、西梅、歐美雜交大榛子、藍莓等經濟作物。投資少、收益高,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多、快、好、省的農業發展模式,正在悄然為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注入致富的基因。
近年來,沈陽分院扶貧隊深入荒地村開展調查研究,傾聽貧困戶訴說他們的困難和想法,開展精準幫扶工作。
2017年,荒地村原來3米寬的水泥路,要擴成6米寬的國家二級公路,由于要占用村民的院墻和承包土地,在個別村民阻撓下,擴路工作遲遲開展不了。沈陽分院扶貧隊與荒地村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走訪,做思想工作,說服他們修路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大事。經過努力,長7公里、經過7個村小組的柏油公路于2019年順利通車。
如今的荒地村不僅通了路,村民的視野也開闊了。2018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管理干部宋衛東加入沈陽分院扶貧隊,并擔任荒地村駐村第一副書記。宋衛東經常聯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來到荒地村的學校,教學生們做實驗,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在沈陽分院的資助下,荒地村每年都有一批孩子考上縣重點高中。
有人離開,也有人回來。曾在外地做工程、去年回村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蔡興偉對荒地村的未來充滿自信:“這里有遼寧省內最大的瀑布群,我們打算利用自然風貌發展生態旅游業。”
許思明向記者透露,今年荒地村最大的變化是村里將建起一座罐頭加工廠。“村里有200畝桃林,早在2016年桃產量就已經達到10萬斤,但鮮果不賺錢,希望深加工可以為荒地村帶來新的商機。”(沈春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高價值專利的“五年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