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疑難病,應當病證結合、辨證為要,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而宜)、逐機而治,和順功能、動態調整,心身同調、重視醫護;正確辨識把握疑難病的特點,從錯綜復雜的發病條件及疑似難辨的臨床表象中,知常達變,以常識變,以“和”識“變”,識“和”辨“不和”,抓住人體內外、陰陽、臟腑、氣機、身心失和與不和的關鍵病機,主以“和調”之法治之;勿求速效急效,慎用峻猛方藥,多宜逐解網結,以調達和。同時,注意邪實危急重者,當急攻其邪;正氣虛弱至極者,速補其至虛。
準確把握疑難病的特點
疑難病的基本認識
疑難病,中醫常言其為疑難雜病,或稱之為疑難病證,或言之為疑難雜證。細究之,疑難雜病,可有疑難病與雜病之不同。
疑難病,即是臨床表現疑似難辨,用單一的辨病或辨證方法難以辨清,診治較難的特殊之病。一般而言,大凡具有“難診、難治、難愈”,或是“少見、罕見、疑似”,或是“夾雜太甚、復雜多變”等特點之一者,均可歸為疑難病。
雜病是中醫學特有的一個范疇,主要指分類與歸類較難,治法較廣,不易歸入傳統或一般類別中的病證。傳統上多指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體系以及內、外、婦、兒、骨傷、皮膚科之外的各種病證。
臨證時,亦可見不少危急重癥也較為難治,但宜歸入“急(重)癥醫學”范疇。因其診治有著許多特定要求,不納入本文所論范疇。
疑難病特點及其成因
由于成因(誘因、發病條件)及其病機較為復雜,疑難病具有非典型性、疑似性、罕見性、危重性、多樣性、交叉性等特點。
其主要成因多為:一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不良因素增多甚而惡化。癌癥、過敏性疾病、結石病等增多即是例證。二是社會環境變化及競爭加劇,難治難愈的心身性疾病越來越多。三是生活方式的負性因素增多,如過勞、過逸、過食(飲食結構不當)等。四是惰性心理因素增多。五是疾病譜不斷變化。新發疾病不斷出現,或有的常見病的發病特點、階段特征、發病年齡已不明顯或不典型。六是盲目治療或失治、誤治、過治的醫源性疾患增多。七是微觀、超微觀或多學科的超前診斷發現的特殊疾病越來越多,但多缺乏系統的診治規范。民眾遇此狀況,多選擇中醫藥診治,但中醫“無證(癥)不辨”而診治皆難。
疑難病診治難點
診斷不易病情復雜,病機多變,臨床表現非典型性突出,疑似病證較多;多種疾患多個證候相兼并現、交織纏綿,辨病辨證不易;發生率較低且病證罕見特殊;缺乏傳統理論依據或診斷標準;微觀檢查異常但臨床表現不明顯,中醫診斷缺乏辨病、辨證診斷的依據。
治療較難不易明確治療的切入點,影響治療的精準度;治療需要兼顧解決的問題較多而難擇重點;病多沉疴纏綿,治難速效急效;缺乏可資借鑒的治療方案或經驗;缺乏療效標準,臨床用藥的準確性、時效性與量效關系較難把握。
預后難測 由于其發生幾率較低,醫者對其病變規律認識不足,有的較易復發,較難把握其預后,系統的治療與康復較難。
病因病機關鍵在于失和不和
主要發病學關系及其特點
多因致病,雜合而成,邪正盛衰多變,人體失和不和,是疑難病最基本的病因及發病學關系。其關系十分復雜,常為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或一因傷多臟,或多因傷一臟;或一因致多種病性,或多因成一種病性等。
分辨其發病學關系及其特點,應當注意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及其病機關系。一是病因多來源、多樣化、多屬性。二是病位的多部位發病與多臟腑受損,出現多系統、多功能的異常。三是病性多樣化,很少單一的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多為寒熱、虛實相兼。四是病勢多危重急難,變幻難測。五是病機關系錯綜復雜并呈現多樣化、網絡化。在其病機聯系多樣化、網絡化的關系中,病就是一條條線,證就是網絡化病機聯系中的一個個“網結”、“關鍵點”。因此,疑難病大多需要病證結合而論治。六是復雜病機多引致證候表現的相兼、錯雜、轉化、真假。
主要病因病機
疑難病的關鍵病機主要為人體內外、陰陽、臟腑、氣機、身心失和與不和,病因病機關系主要為以下十一類。
內外合邪其或為外邪引動人體素有痼疾,或外邪與體內痼疾同時發作,或人體正氣不足而致外邪侵入。此外,尚有不內外因的情志不暢、心理失衡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促進或加劇疑難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內邪為患內生之邪形成于人之體內,直接損及臟腑、氣血、陰陽,為疑難病重要之病機。其與從外界的致病因子――外感六淫邪氣的屬性相對應,稱之為內生之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因暑邪僅為外界所有,故內生之邪可歸之為“內生五淫”。
邪留發病邪留發病之病邪,既是前一病的病理性產物或結果,又成為新的后一種病的致病因子或原因,主要為食積、蟲積、水飲、痰濕、瘀血五類。其“前病生此邪,此邪致新病”的變化特點,反映出疑難病變的特殊過程。
痰瘀互結痰濕與瘀血互結,為邪留發病之最為復雜而難解者。由于“百病皆由痰作祟”,痰瘀互結,氣血受阻,經脈不利,常與氣機紊亂互為因果,也易與內風為患相伴而生。因此,(內)風、痰、瘀相互影響為患,引致病情急、重、危、難。
陰陽失和疑難病由于多種因素雜合致病,人體失和較甚,最終引致陰陽失和,陰陽之偏盛偏衰均較為明顯,易致陰陽俱損,甚而陰陽離絕。
臟腑失和疑難病多因內外合邪、邪留發病、情志所傷等所致,終致臟腑機能受損,五臟六腑失和,多見臟病相傳、或腑病傳臟、或臟腑同病。
氣血津液失和 病之疑難,或氣血失和而氣病及血,或血病及氣;或津液失和失暢,或潴留積蓄不運,或津液乏源、虧虛而失養。
氣機紊亂疑難病多見氣行異常,氣機紊亂,或氣滯、氣結而不行,或氣機逆亂而妄行或躥動,或氣虛無力而不運,升降出入失常,機體失和而功能紊亂,代謝失常,精微不生不輸,糟粕不除不泄,百病由生。
寒熱錯雜疑難病中,邪正相爭、陰陽失和,可引致寒熱交雜多變,出現寒熱錯雜。寒與熱,具有病因與病性的雙重意義。寒與熱,從致病因子(病因)的角度考察,可有寒邪與熱邪之別;從病變的結果病性的角度看,則有寒證與熱證之異。
虛實夾雜 疑難病多為“邪氣盛則實”與“精氣奪則虛”并存,邪正相爭膠著而強弱、盛衰無定,虛實交織。
心身失調 疑難病心身失調病久,臟腑功能失調,邪留發病越甚。
診斷重在辨病機析失和
建立以“和”為要的診斷思想
疑難病的診斷思維,應當以“和”為核心,注意“知和達變”(知常達變)、“以和識變”地診察疾病;病證結合,辨證為要,綜合分析,整體識辨,分辨特點,弄清機理,抓住失和不和之征結,三思而定。
綜合運用辨證方法
面對成因多樣、病機復雜、證候多變、非典型性特征突出的疑難病,需要綜合協同地運用各種辨證方法之要領與特點。一般而言,疑難病的辨證診斷,重在以臟腑辨證辨病位,綜合應用病因辨證明主因,病性辨證定病性,把握病勢輕重緩急的態勢及進退順逆的趨向。
選擇應用恰當的診察分析方法
善于應用多元多維多角度綜合分析全面診察,盡可能地收集疑難病患者的相關病史資料及現在癥表現,從中理出若干組關系,多元、多維、多角度地綜合分析其聯系。
分辨并抓住特殊信息作為鑒別分析的切入點①病變過程中的特殊信息。應從排查發病誘因和最有意義的較早的相關癥狀入手,分辨出最具特點且與現在癥關系最為密切的信息。②治療過程中的特殊信息。③現在癥的特殊信息。④家族史的特殊信息。注意辨識個體體質特質及先天稟賦(遺傳因素)對病患的影響。⑤職業特征的特殊信息。⑥環境因素中的特殊信息。⑦心理特質的特殊信息。注意患者因性別、年齡、職業、閱歷等不同而形成的心理特質的影響。⑧情志因素,七情致病的特殊信息。
合理應用“試錯法”面對疑似難辨的病情,可作若干推導性診斷,從中選擇最可能的、幾率最高的一種推導假設性結論作為論治依據,試探性地遣方用藥,“以藥試病”,以期得出明確的診斷結論。漢代張仲景在三個承氣湯方的應用中,巧用“小承氣湯試之”而辨痞滿燥實之輕重程度的方法,就是中醫“試探療法”的典范。
善辨提綱證,分辨病機的各個因素及其關系
辨別提綱證,可以執簡御繁、由博返約地辨識疑難復雜的臨床表現中不同癥狀的不同組合關系,分析找出病機的構成要素(病因、病位、病性),分辨病勢(病的現在態勢及發展趨勢),進而分辨其病機聯系。如:惡寒與發熱、脈浮并見,則為表證;惡寒發熱、無汗、身酸痛、脈浮緊等同現,則為風寒證。
基于提綱證分辨復合證
辨清疑難復雜病變時的若干個提綱證,再辨別有著相關性的提綱證,分析其相互關系,即可辨別相應的復合證及其病機聯系。臨證時的診斷結論,都是復合證的證名。如:痰迷心竅證,即是概括了病因痰與病位心的關系,反映出痰阻心竅,心神被蒙的失和病機。
疑難病的診斷,還應注意病證結合。辨病與辨證結合,就是將辨別病變的過程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綜合分析其病機縱橫聯系膠著點(階段節點的)的網結性失和關系。
病機分析必須把握病變內在聯系
辨證就是辨病機,或言審證識病機。分辨復合證,不僅僅是分辨其所涉臨床表現(提綱證)之間的聯系,重要的是進行病機分析,把握其內在聯系。
病機分析依據四診及四診合參得到的資料,從辨別最簡單的提綱證入手,找出該提綱證的最基本屬性,或屬病因、或屬病位、或屬病性,進行“病因→病位→病性”的病機關系分析,在其中的聯系中,包含著“病勢→”的輕重緩急的現在態勢及順逆善惡的發展趨向。通過這樣的分析,不論疑難病的表現如何復雜,醫者也能夠把握住其內在的病機聯系。
病機分析可以先抓最明顯或最容易辨清的提綱證,進而細辨有著內在聯系的相關的提綱證,分辨整個復合證。其可以從分辨病機基點(構成)要素的某一點(證候之提綱證)開始,或從辨病因、或辨病位、或辨病性入手辨析其病機關系。辨別的起點靈活多樣,但不論從哪一個要素開始,都必須遵從病機的構成及其基本關系,抓住它們之間的聯系,在思維中完整而正確地分析其聯系。
作出準確的病證診斷結論
辨病明確,把握病變的前后聯系(病機的線性聯系);辨證正確,抓住病變在此時此階段的征結(病機關鍵點、網結)。病證結合的診斷結論,既有利于抓住關鍵征結并找準治療的切入點,又有利于把握病變及治療的整體聯系及態勢。
對于實驗室檢查指標異常卻無臨床表現,難以作出病證診斷者,當以辨體質類型為主;借鑒現代科學的認識,對其病變發展及損害做出推導性辨別。
必須進行嚴謹的邏輯證明
在診斷得出初步結論之時,還需要“三思而定”的邏輯證明,才能得出最后診斷結論。同時,將其與治則治法、譴方用藥的選擇確定聯系起來,進行“理法方藥一致”的思考,校正思考偏頗,消除思維誤差,確保診斷結論的正確性。
治療當逐機而治重和調
總的思路與要求
疑難病的治療,需根據其病因多樣、病機復雜、多證相兼、膠著纏綿、難以速愈的特點,慎用或不用峻猛激烈之治法及其方藥,以綜合性的“和調”為主,逐機而治,細解網結,求和而調,以調達和;協和配伍,協同方藥,善用藥對。宜以經方及其主旨為基,加減化裁,協同化地“多法互用”“多方(方義、主藥)協用”,如攻補兼施、寒溫并用、表里同解、臟腑同調等。
如是,以“和其不和”為綱,求“陰陽和”為本,依“和調”遣方用藥,消除不和失和之病機,促進人體“陰陽自和”而達“陰陽和”。這是治療的最終目的,也是疾病痊愈的標準。
逐機而治重求“和”
逐機而治,就要緊扣病機關鍵,守機以和,辨勢而調,采取相應的治則治法而遣方用藥,以祛病因、解病位、消病性、調病勢、除病機。久病不愈、怪病難愈者,多為痰瘀互結,氣機不暢,心身失和,治當滌痰化瘀,調暢氣機,和調心身。此外,尚需注意處理好辨病用藥、辨證用藥與逐機用藥的關系。
善用藥對重協同
善用藥對,就是根據治法及功效的需要及要求,針對病機網結具體的點,選擇相關的藥物組對合用,提高遣方用藥的針對性與精確性。藥對往往由兩味或三味藥物組合而成。藥對之間的關系,主要根據方劑配伍的君臣佐使關系而定。
藥對的組成關系就是和調關系。有的藥對屬性對立、相反相成而和諧,如:生黃芪與敗醬草(扶正與解毒)、柴胡與白芍(疏肝與柔肝);有的藥對性味協同或相近,相輔相成而和順協同增效,如防風與荊芥(辛溫表散)、附子與細辛(溫熱散寒)。基于治則治法及遣方用藥所需,多個藥對的效用集中起來,就能較好地解決該組方針對的復雜病機網結。
應用不同的針對病或證的藥對,能將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要求統一在同一個組方中。
把握好治療的度
用藥有度,一要把握病證屬性、治法要求、組方配伍與具體藥物選用的一致性與有效區間;二要注意用藥切中病所,及時準確評估療效,適時調整用藥;三要注意不過用藥物偏性較大之品;四要注意用藥的方向、定位、劑量、時間,做到準確精準。
協同治療與護理
疑難病治療與護理的方式與途徑如何,往往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治療的效果。和調思想強調整體、綜合、和諧、協調而治的要求,是合理確定治療及護理方式途徑的指導原則。同時,應注意協同處理好已病防變、病中調護、病愈調養的關系。
醫患協同增療效
疑難病的發病及診治,往往與患者及家屬的精神與心理狀態直接相關。欲有效地診治疑難病,必須妥善調節醫患關系,建立和調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患互動和順和諧、建立信任醫患互動、心理疏導體恤病患、醫患協同周全診治、釋疑寧心周詳醫囑。
疑難病診治思路可助疫病防治
疫病所發,成因復雜、染易較廣、傳變迅速、臨床表現疑似難辨,治療的切入點不易確定,辨治宜從疑難病立論。
中醫防治疫病,重在著眼于人,針對疫癘毒邪致病特點而辨證施治,基于病勢演變而把握進退順逆;辨別并處理好“伏邪”期、“病瘟”期或“康復”期的診治要點,重在把握病位受損情況及傳變,緊扣病機,根據病勢演變而分期分階段分證型防治;加強瘥后調養,盡早恢復機能,避免或減少后遺癥。(李慶生昆明醫科大學)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毛澤東《講堂錄》里的中醫觀
下一篇:經脈的原始解剖依據及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