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題:“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嗎?
近日,黑龍江省五常市9萬多平方米黑土地被盜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黑土,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糧倉的命根子。黑土為什么這么珍貴?對于黑土地,你了解多少?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組長韓曉增說,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地,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黑土類型主要有黑土、黑鈣土、白漿土、草甸土壤等。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和縣域耕地質量調查評價成果,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其中,內蒙古自治區0.25億畝,遼寧省0.28億畝,吉林省0.69億畝,黑龍江省1.56億畝。
據韓曉增介紹,由于暖季短、冷季長而嚴寒,土壤的微生物活動強度不大,大量有機物難以迅速分解,多轉化為黑色的腐殖質,從而形成腐質化物質含量很高的表層土壤。在地勢平緩的地方,黑土層厚度一般為40厘米至100厘米;在坡度較大的地區,黑土層厚度為20厘米至30厘米。據專家介紹,黑土的形成周期十分漫長,要形成約1厘米厚的黑土層至少需要400年不斷的積累沉淀。
據韓曉增介紹,黑土地墾殖前,大部分黑土的黑土層有機質含量為3%至6%,目前耕地的黑土層有機質含量大部分在1.5%至4.5%左右。開墾后,黑土中的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有機質積累的條件被破壞,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下降。
專家介紹,從自然土壤到相對穩定的耕作土壤,要經過3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轉換期,這被稱作墾殖初期。該時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在東北北部以每年1.5%至2.6%、南部以每年0.5%至0.7%的速度下降。韓曉增說,到了穩定利用時期,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每年下降速度為0.1%左右,對作物產量影響比較顯著。根據統計,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每下降0.5%,作物產量就會減少15%。
東北黑土地支撐起我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糧食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比例超過20%。然而,由于東北黑土地開墾以來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加之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挑戰。
面對不斷退化的黑土地,黑龍江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保護。針對中厚黑土層采用以秸稈深混還田為主要措施的黑土保育模式,針對淺薄黑土層采用以秸稈加有機肥深混還田的黑土培育模式;針對黑土坡耕地建立控蝕增肥模式,針對黑土風蝕區建立保護性耕作模式。
近5年來,黑土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黑土面積最大的黑龍江省為例,根據多年監測數據,黑土區旱地平均耕層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2015至2017年實施的黑龍江省第一批9個試點縣項目區的監測數據顯示,與2015年試點項目實施前相比,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增加了3.6%,耕地質量平均提升了0.54個等級。(王建、何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