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八年的LAMOST DR8數據集(v1.0)版本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2020年6月,LAMOST第八年光譜巡天圓滿結束,這也是LAMOST開展中分辨率光譜巡天的第二年。歷時九個月,中心數據處理部利用2020年升級后的新數據處理系統完成了LAMOST DR8數據集的處理及質量分析工作,數據產品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8年10月-2023年6月,LAMOST進入為期五年的二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階段。中分辨率光譜巡天采用中、低分辨率交替進行的光譜巡天模式。因此,發布的DR8數據集中包括常規低分辨率光譜數據和中分辨率光譜數據兩部分,其中包括5207個低分辨率觀測天區,1089個中分辨率觀測天區。LAMOST繼續保持發布光譜數和恒星參數星表數量國際第一的地位。
具體的數據信息如下:
分?類 | 低分辨率數據 | 中分辨率非時域數據 | 中分辨率時域數據 | DR8總數 |
發布光譜總數 | 1121萬 | 147萬 | 455萬 | 1723萬 |
高質量光譜 (S/N>10) | 968萬 | 97萬 | 263萬 | 1328萬 |
恒星參數 | 647萬 | 75萬 | 53萬 | 775萬 |
在LAMOST建成之前,人類觀測到的天體數目已達到了上百億,但進行過光譜觀測的天體僅占萬分之一。當時,最大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單次曝光只能獲得幾百條光譜。LAMOST的建成開啟了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先河。
在國際上,LAMOST首次將中國自主創新的分區并行可控光纖定位技術應用于大規模光譜巡天。作為國際首創的光纖定位技術,它實現了LAMOST望遠鏡4000根光纖在10分鐘內按星表位置快速地精確定位,將國際上多目標光纖光譜的觀測從每次幾百個天體提升到幾千個天體,大大提高了觀測效率。該技術為LAMOST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天文望遠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LAMOST成功運行以來,借鑒LAMOST光纖定位技術,世界上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天文望遠鏡開始進行多目標光譜觀測,如美國新墨西哥和智利的SDSS巡天2.5米望遠鏡、加納利群島的4.2米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望遠鏡、智利南部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4米多目標光譜望遠鏡,以及日本的斯巴魯(Subaru)和ESO的甚大望遠鏡(Every Large Telescope)等8米級望遠鏡。(Clery, 2021, Science, 371, 550)。LAMOST的設計理念將我國望遠鏡研制技術推進到國際前沿,成為國際大規模光譜巡天望遠鏡的典范之作。
預計到2022年,LAMOST發布的光譜數量有望突破2千萬,并實現LAMOST最初的設計理念,即中國在大規模光譜巡天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項目 | 位置 | 望遠鏡口徑 | 光纖數目 | 初光時間 |
LAMOST | 中國 | 4.9 m | 4000 | 2008 |
DESI | 美國亞利桑那 | 4 m | 5000 | 2019 |
SDSS-V | 美國新墨西哥、智利 | 2.5 m | 800 | 2021 |
WEAVE | 西班牙 | 4.2 m | 1000 | 2021 |
4MOST | 智利 | 4.1 m | 2400 | 2023 |
MOONS | 智利 | 8.2 m | 1000 | 2023 |
Prime Focus Spectrograph | 美國夏威夷 | 8.2 m | 2400 | 2022 |
表1. 國際上最新采用可自動控制光纖定位技術的大型巡天項目與LAMOST對比表。(Clery, 2021, Science, 371, 550)
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恒研究員說:“LAMOST已經運行10年,發布的千萬光譜數據和不斷涌現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都證明了LAMOST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和成功的自主創新技術。”
左圖為LAMOST先導巡天和低分辨率巡天前八年天區覆蓋圖,右圖為LAMOST兩年中分辨率光譜巡天天區覆蓋圖。(繪制:袁海龍)
LAMOST千萬量級的光譜數據將成為‘數字銀河系’的重要基石,對于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形成和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學意義。同時在助力天文學家搜尋稀有天體、致密天體以及研究恒星物理和探索遙遠宇宙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優勢。截止目前,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和地區的161所科研機構和大學的1051位用戶正在利用數據開展研究工作,發表SCI論文700余篇,引用7000余次。LAMOST步入成果“井噴式”增長的新時代。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為LAMOST DR8數據發布搭建了專門的數據發布平臺,科學用戶可登錄網站(http://www.lamost.org/dr8/)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宋雅娟、趙宇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