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題:解析新冠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精準識別病毒最核心部分
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戴連攀指出,新冠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的一大特點就是更加精準,“讓抗體能夠精準地識別病毒最核心的一部分”。
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3月10日獲批在中國國內緊急使用。這是中國國內第四款獲準緊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國際上首個獲批臨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
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在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的帶領下,包括該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戴連攀等在內的科技攻關團隊設計出針對β冠狀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通用疫苗構建策略。基于此項研究突破,研究所與合作企業聯合研發出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
據戴連攀介紹,重組蛋白疫苗的成分簡單、產量較高、生產安全,可在不需要生物安全等級的工廠進行生產。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在乙肝、帶狀皰疹等疫苗研發中,是一條比較成熟的技術路線,具有長期安全性記錄。
目前,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仍在進行中,相關數據尚未揭盲。戴連攀表示,但從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來看,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具有良好表現。
在安全性方面,沒有發生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大多數受試者也未出現不良反應。出現的少量輕度或輕中度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腫、疼痛以及低燒等,都在預期范圍內,并可在短時間內自行消退。
在有效性方面,兩期臨床試驗結果均顯示,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是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兩倍。“尤其考慮到中和抗體的水平與保護是直接相關的,所以我們預期疫苗會有一個很好的保護效果。”
前兩期臨床試驗中,受試者均為健康的成年人,年齡在18歲至59歲之間。在獲得相關數據后,科研團隊又開展了老齡組的臨床試驗,結果亦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由于有老齡組的數據,老年人也會在(該疫苗)接種的范圍之內,緊急使用也是包括了老年人的。”戴連攀說。
目前,中國國內已有四款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接種人數也在逐步上升,為何還需要重組蛋白疫苗投入緊急使用?
“現在(疫苗)產能是個很大的問題。”戴連攀指出,中國人口基數龐大,與建立起免疫屏障,即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群具有免疫力,仍有很大距離。“所以我們希望盡快將現在有效的、最接近于使用的一些疫苗鋪開,讓免疫屏障早一天建立起來。”
這四款已經附條件上市的新冠疫苗包含兩條技術路線。其中,腺病毒載體疫苗采取單針接種程序,滅活疫苗則需要在接種首針的三周后再次接種。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此番獲批緊急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需要注射三針,每針之間需相隔一個月。這與之前的蛋白亞單位疫苗例如乙肝疫苗、宮頸癌疫苗一樣,都需接種三劑。
戴連攀對此表示,該疫苗接種兩針已經可以產生略低于康復患者血清的中和抗體水平。而在接種第三針后,中和抗體水平將會翻倍,免疫效果也更加持久。
當下談及疫苗與新冠病毒的較量,能否戰勝病毒的變異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據媒體報道稱,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發的這款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能夠應對新冠病毒的變異株。
戴連攀也告訴記者,科研人員在試驗階段使用臨床受試者的血清,對新冠病毒的原型株和南非株(501Y.V2)進行了中和,發現血清雖然對南非株的中和效果略有下降,但是仍保持大部分的中和活性。這也提示,該疫苗對這一新冠病毒新變種具有一定的保護效果。
他還表示,針對那些未知的、可能產生的病毒變異,是否能夠設計出更加廣譜保護的、通用的新冠疫苗,也是科研團隊正在研究的一項課題。“現在也有一些國際上的報道,我們自己初步的一些研究都顯示,還是有這種潛力的可能性的。”(中新社記者 李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