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4月1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3日消息,科研人員在一枚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短翅花甲化石,并在其身體表面和附近發現了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以及兩枚由大量花粉組成的甲蟲糞便,為白堊紀甲蟲取食花粉提供了直接證據。
相關成果于4月12日在植物學頂級刊物《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
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現的新生粉花甲及其傳粉相關的適應性特征。南古所 供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研究員(兼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榮譽研究員)指導布里斯托大學大一學生Erik Tihelka,并與南古所李麗琴博士等人合作,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初步揭示了“白堊紀陸地革命”以來,被子植物逐漸替代裸子植物而主宰陸地過程中昆蟲與植物之間的傳粉關系。
“我們在兩萬余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枚極其罕見且保存精美的甲蟲化石,該化石被鑒定為短翅花甲科。在切割打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了被子植物的花粉。在蟲體的邊上不到一毫米的地方,發現了有兩枚甲蟲的糞便。”蔡晨陽說。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琥珀化石中發現的兩枚三維保存的、由三溝型花粉組成的長柱狀糞便。通過對糞化石形狀、大小、組分等綜合研究表明其與現生甲蟲糞便和在植物化石中發現的甲蟲糞便十分相似。
甲蟲為早期高等被子植物傳粉的生態復原圖。南古所 供圖
蔡晨陽介紹,“通過顯微鏡觀察之后,我們發現糞便竟然是同樣的花粉組成的。通過甲蟲的形態,包括甲蟲旁邊的花粉、糞便,可以推測甲蟲應該是給真雙子葉植物傳粉的。”
蔡晨陽解釋稱,甲蟲食用的花粉殼是比較硬的,內部的營養被甲蟲吸收掉之后,從而產生糞便。研究發現,糞便也是由花粉組成的,并且花粉的形態保存得比較完好。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甲蟲身上攜帶的花粉以及旁邊的花粉簇形態是一致的,都屬于三溝型花粉。證明了這只甲蟲是直接給一億年前真雙子葉植物傳粉的。
研究人員認為,以上一系列證據為白堊紀中期甲蟲取食花粉這一生態關系的建立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證據,證明了白堊紀中期甲蟲與高等真雙子葉植物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直延續至今的傳粉關系,揭示了白堊紀中期高等被子植物傳粉甲蟲的多樣性,為研究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昆蟲與被子植物的協同演化關系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例證。(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