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張佳興 蔡琳)4月13日,記者從全國“愛鳥周”40周年紀念活動啟動儀式上了解到,通過加大打擊力度,持續開展監督檢查,以及發動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加強巡查巡護等一系列措施,我國野生鳥類得到有效保護,朱鹮、白鶴、黑鶴、中華秋沙鴨、大鴇等野生鳥類資源實現不斷恢復和發展。
椋鳥群(馮爾輝/攝)
我國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鳥類144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394種。在全球的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貫穿我國全境,90%左右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鸻鷸類途經我國東部沿海,幾乎所有中亞遷徙路線和西亞-東非遷徙路線上的水鳥都會經停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高原湖泊。
40年來,我國持續加大鳥類保護力度,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到5000多只,白鶴由210只增長到4500余只,黑臉琵鷺由1000只增長到4000余只。截至2020年,我國環志鳥類總數達845種,共392萬只,彩色標記鳥類達278種12萬只,利用衛星跟蹤技術掌握了中華秋沙鴨、白鶴、大鴇等60余種鳥類的遷徙規律,為科學開展野生鳥類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黑翅長腳鷸(馮爾輝/攝)
春季是鳥類繁衍的關鍵時期,是候鳥大規模遷徙和集群活動的主要季節,也是加強候鳥保護的重點時段。為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關于加強春季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確保候鳥遷徙和繁衍安全。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在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加強保護體系建設、強化執法監管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水平。
據悉,全國“愛鳥周”40周年紀念活動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主辦。40年來,“愛鳥周”活動向全社會普及了鳥類知識、增強了公眾護鳥意識、壯大了護鳥力量、推動了護鳥工作,是我國保護野生動物事業的標志性品牌活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馬鈴薯低溫糖化抗性機制獲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