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五十載 心系中醫藥發展——記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肛腸分會會長田振國

        中國食品藥品網 2021-04-14 14:00:03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 3月26日,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肛腸分會第四次會長工作會議在山東召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肛腸界專家。會上,田振國會長結合學會工作提出中醫肛腸專業發展,傳承創新,新思路,新任務新目標。9名專家進行了發言,為編制學會“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言獻策。

        看到會議盛況,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肛腸分會會長田振國長舒了一口氣:“這是今年肛腸分會第一次大規模會議,看到各位專家對中醫肛腸學科的發展獻言獻策,我很欣慰。”

        1970年,18歲的田振國從他的家鄉內蒙古赤峰考入遼寧中醫藥大學,從此踏上懸壺濟世之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肛腸科屬于冷門學科,發展遲緩,鮮少有人問津。但這個赤峰小伙卻不愿隨波逐流,他認為中醫藥在肛腸病領域大有可為,帶著這樣的信念,他毅然投身于這一學科,至今已有近50年。

        傳承創新 發揮特色和原創科技優勢

        田振國教授篤信中醫在肛腸疾病上的療效。他介紹,中醫藥治療肛腸病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歷代醫家對肛腸疾病均有著述。早在春秋時期,我國醫學家就提出了“痔”“瘺”的病名,為后世所采用,并沿用至今。到了宋、元、明三代,中醫肛腸科學已經逐漸發展稱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取得了重大進展。

        傳統中醫藥在治療肛腸疾病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掛線法、注射法、灌腸法、熏洗法、結扎法等傳統技術至今仍在使用,并深受患者肯定。田振國教授指出,西醫在治療肛腸病上主要采用切除治療,但肛門是環形肌肉,不易愈合,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相比于西醫,中醫在肛腸治療上保守療法多,破壞性小,可以在不大規模破壞原功能的情況下,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療,因此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為適宜技術。

        “一切為了病人”是田振國教授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始終堅持在改善病情的同時,還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患者痛苦。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田振國教授在中醫肛腸領域不斷傳承創新。一方面發揮傳統中醫藥的優勢,采用中藥熏洗治療肛門病、中藥口服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針灸及穴位埋線加生物反饋治療便秘、中藥術后創面換藥、結直腸癌術后中藥輔助化療等特色優勢療法;一方面注重創新,改良傳統術式,率先在國內開展以微創為治療指導思想的新技術、新療法,如高位肛周膿腫一次切開掛線術、復雜性肛瘺一次切開掛線術、硬化劑注射加環縮術治療直腸黏膜堆積、經內鏡注射中藥硬化劑治療高位大腸息肉等創新療法,臨床療效顯著,極大地縮短了病程,減輕患者病痛。

        田振國教授還創立了“宣通氣血、寒熱并用”治療炎癥性腸病和“以補為通,以補治秘”治療慢性便秘的學術思想。其中“宣通氣血、寒熱并用”治療炎癥性腸病的學術思想已被收入國家統編教材《中西醫結合肛腸病學》,創新中藥制劑“通腑寧顆粒”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中醫藥治療肛腸疾病兩項課題獲遼寧省科協科技進步一等獎。

        建設專科 打造三甲肛腸醫院

        大學畢業后,田振國教授選擇了留校。此后,他在遼寧中醫藥大學的不同附屬醫院從事管理工作,并一手建立了國內唯一一家公立國家三級甲等中醫肛腸專科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遼寧省肛腸醫院)。

        從只有3個人的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到如今擁有300余床位的遼寧省肛腸醫院,作為這所醫院的老院長,田振國帶領這所醫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發展中醫肛腸事業,必須建好學科、建好專科。”田振國教授在建院之初就把二者的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他認為專科建設提高診療質量,學科建設培養專業人才,二者缺一不可。在這前瞻性的戰略下,醫院于200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重點學科建設單位”。200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十五”重點專科(專病)項目建設單位。之后分別獲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點專科、重點學科建設單位。2011年,獲批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建設項目建設單位。

        在田振國教授的帶領下,醫院先后牽頭制定了國家中管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中醫肛腸科診療指南》《中醫肛腸科診療指南釋義》《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肛腸病分冊》,“肛裂”“肛癰”“肛乳頭肥大”等中醫臨床診療方案及臨床路徑,中藥灌腸技術的臨床研究等多項國家標準化項目及行業標準。醫院同時牽頭成立了遼寧省肛腸醫院醫療聯合集團,近百家省內外醫院成為集團成員單位。2018年,遼寧省肛腸醫院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東北“三省一區”唯一一家區域中醫(肛腸)診療中心建設單位,凸顯了醫院肛腸科在國內領先地位和學術影響力。

        會企合作 實現互惠共贏

        2007年, 田振國教授當選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會長, 2011年又獲得全票通過連任會長。2015年,田振國教授再次當選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肛腸分會會長。十四年來,田振國教授在不斷推進學術交流的同時,聯合藥企資源,共同針對中醫藥肛腸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開展協作攻關。

        田振國認為,學會十四年發展歷程證明會企合作是成功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學會與企業是可以合作、共贏的。在他看來,醫院與藥界、企業集團應互相依托,院企之間有互求就該有互動。在研發過程中,醫院可以為企業提供病例觀察作為科研數據,對藥品的研發安全起到重要的驗證作用;同時在臨床醫生的專業指導下,病人能夠更好地接受、使用藥品。田振國教授始終認為“醫藥一體”,藥是解決病患的物質基礎,是醫生打仗的武器,必不可少;而藥離開醫就難以得到準確的應用,因此二者要形成良性的互動。

        “一些藥企對于自身產品的評價不夠客觀,我們應該把藥品準確真實的療效傳遞給醫生。”田振國教授說道。有時,為了了解產品的療效,田振國教授不僅會查閱資料,還會赴實地進行考察。在給患者使用好醫生藥業的康復新液之前,他就帶領學會20余人前往好醫生藥業位于西昌的研發基地,考察康復新液的原料美洲大蠊的養殖情況。在深入了解了美洲大蠊的藥用歷史并考察了企業全自動化無菌生產線后,田振國教授才放心使用此藥。

        近年來,田振國教授不斷擴展會企合作的范圍,學會為企業的研發安全保駕護航,企業也為學會的公益性活動提供支持。

        回顧“流調” 優化調查結果

        2012年,田振國教授率領分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肛腸病流行病普查工作。歷時兩年半,調查人員深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村、社區,通過問卷調查和體檢相結合的方式,對18周歲以上(含)的城鄉居民進行調查,獲取到有效樣本68906例。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國近40年肛腸流行病學的歷史空檔。

        2015年,最新中國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正式發布,我國肛腸疾病患病率高達50.1%,遠遠高于心腦血管、高血壓等常見疾病,痔瘡為最常見的肛腸疾病;肛腸疾病患病率與“久站久坐”的職業特點高度相關,居前五位的職業依次是司機(67.23%)、教師(56.8%)、商業/服務業員工(56.65%)、機關企事業單位管理者(54.86%)和專業技術人員(52.54%);患者認知率僅為48.1%,就診率僅為28%,導致患者就診率低的主要原因分別是認知不足、患于隱處、醫療費用昂貴和就診不便。該調查結果已形成《中國成人常見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一書,并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說到肛腸病流行病普查工作,田振國教授激動地表示,這一結果的發布為我國肛腸學科的科研、教學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撐。據田振國教授介紹,我國上一次的肛腸病流調距今已有40余年,原有的調查數據與時代發展嚴重脫節。由于數據陳舊,此前我國的學術研究大多是借用國外的數據。但由于種族以及生活習慣存在差距,國外的數據并不一定適用于我國。中國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的公布使得我國學者有了自己的數據可以引用,大大提高了科研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完成肛腸病流行病調查并不是終點。今年,田振國教授計劃對該項目進行回顧性調查,以驗證流調結果的科學性并及時監測數據變化。他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對已有病例進行地區性抽查,并對此前的調查結果進行修訂,該項目預計用一年時間完成。

        作為我國中醫肛腸學科的領軍人物,田振國教授并沒有滿足于學科所取得的種種成就,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仍需提升的地方。其中,他最為關心的就是中醫肛腸的教育傳承問題。目前,我國中醫學院仍沒有開設肛腸專業,中醫肛腸的理論體系仍不甚完善。他認為需要在大學教育中設立中醫肛腸專業,并把《中醫肛腸科診療指南》納入正規教材,作為全國中醫肛腸學科的行業標準,這對肛腸學科今后的發展將起到指導性作用。

        同時,人才培養也是田振國教授關注的重點。迄今為止,他已培養博士研究生(傳承)10名,培養碩士研究生70余名,分布在全國10余個省。他常說:“人才是中醫藥的寶貴財富。加強中醫傳承就要加大中醫的人才儲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實踐中總結,為中醫肛腸學科的發展注入活力。”(閆若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