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21日電題:“豪車”、北斗C位出道——這里的春耕為啥這么牛?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谷雨莫等閑,春耕到眼前。
時下,東北春耕備耕正酣,春播漸忙。上百萬元的“豪車”馳騁黑土地,北斗導航運用到農業生產,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快速發展……連續十年糧食產量全國第一的黑龍江,正高質量開展農業生產,為今年再奪農業豐收打下基礎。
機械化:上百萬元的“豪車”馳騁黑土地
近日,在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五管理區,一臺精密播種機正在播種玉米,同時進行鎮壓作業,確保一次性播種保全苗。今年,友誼分公司玉米播種面積將達68萬畝。
再過幾天,北大荒集團八五〇農場有限公司種植大戶袁志欣200多萬元的播種機,就要開始下地干活。像這樣的播種機他有兩臺,還有一臺價值400多萬元的收割機。
今年袁志欣準備種植大豆、玉米共計5800畝。“兩臺播種機一個白天就能種1500畝,4天就能把地種完。”袁志欣說。
從人拉肩扛到小四輪,再到如今上百萬元的“豪車”,背后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解放了勞動生產力,還推動了規模化經營。
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合作社今年預計播種面積達15萬畝。一臺臺大型農業機械“威武雄壯”,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指著一臺大型拖拉機說,這臺進口拖拉機價值100多萬元,再過幾天就開始播種,這么多地,多虧了這些“大家伙”。
“我這15萬畝地,10多天就能全種上,大型農機作業效率高、質量高,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李富強說,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支持下,目前合作社擁有價值4500萬元共計150多臺(套)的大型農機具。
截至2020年,黑龍江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775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
智能化:北斗助春耕種田更輕松
眼下正是水稻秧苗生長的關鍵期,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綠油油一片。這家合作社裝有北斗導航設備的37輛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都已檢修好。
“從去年使用效果看,不僅插秧質量高,而且節省了勞動力。”該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說,去年只有2輛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今年插秧機全部用上了北斗導航。
針對前幾天低溫冷害現象,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江濱分公司引導種植戶采取壓實大棚、棚內三膜覆蓋等措施來減輕影響。這個分公司還通過互聯網自動監控育秧大棚溫度濕度等措施,確保育出壯秧。
黑龍江省今年水稻播種面積約6000萬畝,5月初水稻插秧工作將全面展開。
黑龍江省遜克縣豐禾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侯寶柱登上一臺大型農機,演示北斗導航衛星定位功能。
他說:“播種間隔18厘米,前后距離絕對差不了,還可以實現24小時作業,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去年以來,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共建設了6個“無人化農場”示范點,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智能化葉齡診斷等應用。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加快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為春耕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
目前,黑龍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3%,高于全國8.3個百分點。
職業化:黑土地涌現“新農人”
這幾天,黑龍江省通河縣眾禾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屈耀明正忙著水稻育秧,今年該合作社種植水稻1.8萬畝。雖是“80后”,但屈耀明卻是種地“老把式”,被評選為2020年黑龍江省“水稻生產大王”。
不僅“種得好”,屈耀明還越來越重視“賣得好”,發展綠色種植。去年他拿出200畝地做私人定制,今年預計發展到1000畝。
不久前,樺川縣玉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趙德山在線上談妥了一筆200萬元大米訂單。50歲的趙德山原來是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的“糧販子”,后來轉行,加入合作社。
“以前只知道如何種,現在以賣得好倒逼種得好。”趙德山說,合作社目前經營1.2萬畝水田,每年和一家企業簽訂7000畝水稻的訂單,剩下的加工成大米,靠自有渠道銷售。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奔波在黑土地上,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近年來,佳木斯市樺南縣梨樹鄉和平村農民孫斌,通過創辦鼎豐水稻專業合作社,線上線下結合賣“孫斌大米”,打出了品牌。
孫斌還成立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開發多款大米深加工產品,形成育種、種植、收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發展模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今年這家合作社種植8600畝水田,其中有機種植4500畝。
截至去年底,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已達44.5萬個,帶動全省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1.35億畝,占全省耕地面積56.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