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遼西發(fā)現1.2億前古喙鳥幼體提供鳥類起源演化重要證據

        中國新聞網 2021-04-25 10:15:03

        由恐龍演化而來的鳥類是如何起源、演化的?相關研究一直備受古生物學界關注。

        中國、瑞士、德國科學家通過合作,對產自中國遼西地區(qū)熱河生物群一件約1.2億年前的古喙鳥標本進行研究,最新揭示出鳥類演化的一個重要階段。古喙鳥體型只有鴿子大小,因其不發(fā)育牙齒,所以代表了現代無齒的鳥類與具有牙齒的反鳥類分化的重要證據。

        同時,白堊紀(距今約1.45億年-6600萬年)繁盛的具有牙齒的反鳥主要棲息在樹上,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與恐龍一同滅絕。而古喙鳥等以種子為食的陸棲鳥類所占據的生態(tài)位使鳥類冠群得以在白堊紀-古近紀(K-Pg)大滅絕中存活下來。這意味著現今所有的鳥類都是與古喙鳥相似的、地面生活且不發(fā)育牙齒的真鳥類的后代。

        由瑞士弗里堡大學克里斯蒂安·福斯(Christian Foth)、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營、德國阿爾特米爾河谷恐龍博物館弗雷德里克·史賓德勒(Frederik Spindler)和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林有海、楊銳等共同完成的古喙鳥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yè)學術期刊《地球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發(fā)表。

        王世營博士研究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介紹說,長期以來,德國索倫霍芬發(fā)現的始祖鳥一直是古生物學家探索鳥類起源的最重要的證據。不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熱河生物群發(fā)現大量帶羽毛恐龍和原始鳥類,為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更多關鍵性證據。

        合作團隊最新對熱河生物群的古喙鳥化石標本進行研究,他們采用紅藍成像方式拍照,結果令人驚訝:其骨頭發(fā)出紅色光澤,而圍巖仍然保持著灰色。經過多次調試,該化石標本呈現出一幅偽彩圖像,不僅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還具有一定的美感。

        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發(fā)現,該化石標本應該歸屬于古喙鳥,而且該標本體型較小,骨骼的愈合程度較低,代表了古喙鳥的幼年階段。此外,該標本解剖特征明顯適合陸地行走,比如后肢較長,趾爪較短且彎曲程度較低。

        王世營指出,本次研究的古喙鳥化石標本最重要的信息來自于一團黑色的飛羽印痕。如此發(fā)達的飛羽出現在體型嬌小的幼年個體身上,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特征。它表明,古喙鳥在體型明顯小于體成熟時就已經具備一定的飛行能力,而現生鳥類具備飛行能力時體型則已經達到體成熟大小。

        此外,古喙鳥化石標本的腹部保存有一些尚未完全消化的種子化石,但未保存胃石,而體型更大古喙鳥則保存胃石。研究團隊認為,對現代食種鳥類的研究表明,處于不同個體發(fā)育階段的個體可能更喜歡不同大小的種子,這說明古喙鳥可能在發(fā)育過程中改變了食性。(記者 孫自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