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 加速工程機械數字化轉型

        光明網 2021-04-27 12:15:03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近日,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圍繞《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對策和建議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一、徐工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創新實踐及成效

        (一)徐工數字化轉型發展歷程

        徐工數字化轉型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信息化基礎建設階段,體現在“見事早、定位準”。早在1998年之前,徐工就已經開展“甩圖板”,是國內第一批啟動信息化建設的工程企業,1998至2007年,徐工在行業內率先探索實踐ERP系統建設,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信息化500強。

        第二個階段為兩化深度融合階段,關鍵是“基礎牢、融合深”。2008至2013年為公司兩化深度融合階段,重點內容為企業價值鏈業務的電子化、信息化過程,奠定了徐工數字化基礎。

        第三個階段是數字化提升階段,重點是“布局快、產業新”。“十三五”期間,徐工率先成立了行業首家專業化信息技術股份公司和徐工工業電子商務公司。制定《互聯網+融合行動方案》《徐工智能制造實施方案》。

        第四個階段是大數據時代下的智能化升級,特征為“場景多、質量高”。2018年,徐工全面開啟智能化轉型的新階段,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全力推動公司“三高一可”發展。一是打造智能化產品與智能施工能力;二是推進智造升級,融合5G豐富的場景打造標桿工廠,三是開展智能化服務,提供數字化產品。

        (二)徐工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

        重點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瞄準智能化產品的方向,賦予產品新屬性。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回歸企業價值鏈的本質,前提是產品技術創新,核心是向用戶提供“技術領先、用不毀”的智能產品,在徐工具體表現為模型共享、數據驅動,打造“三個協同”,支撐全球協同研發。截止目前,徐工共計形成數萬集團級的標準件和通用件,建立200萬個產品三維模型并實現同步共享,標準知識庫共用,通過TOP-DOWN的理念,實現機電、液壓、傳動和整機之間的聯動設計,跨地域協同體現為歐洲研發中心、美國研發中心、巴西研發中心、印度研發中心和中國研究院的全球5大研發中心協同模式。研發與制造的協同,通過數字化工藝保障研發與制造的一致性、制造工藝的穩定性;實現主機與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制造協同。

        二是5G賦能全價值鏈智能工廠,做實智造新內涵。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載體是制造環節,數字化制造能力水平將是衡量是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2019年,徐工重型公司榮獲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當前正聯合運營商全面開展網絡、硬件、終端、系統集成等5G全產業鏈合作,建設5G創新合作生態標桿。徐工重型公司以5G+MEC方式重點打造32個工業應用場景為突破,全力構建智慧園區,打造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下沉MEC5G獨立組網的全價值鏈工廠。在大噸位起重機調試場,通過5G專網將新產品調試采樣數據和調試畫面實時傳回,并在線分析形成調試大數據報告,顯著降低產品超早期故障反饋率,大大提升產品一致性。

        三是推進跨境電商新業態,拉動企業數字化產業新的增長點。以數字化產品為依托,深挖服務新價值。徐工于2018年率先在行業搭建跨境電商平臺,目前平臺交易規模近200億元,服務17個一級行業、1400家機電產品制造商,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將產品出口到130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上海寶馬展上,徐工面向全球客戶發布X-GSS數字化備件服務系統,以打造“數字化產品”的理念,為全球客戶提供一個精準、增值、滿意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服務系統,截止目前,系統已擁有數字化產品23萬,橫跨近2200種產品機型,直接面向全球用戶發布“一站式”的數字化服務,打造營銷服務新模式。

        二、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歷過低谷期,打贏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仗、生死仗,必須走“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數字化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數字化轉型、智慧化企業建設需要堅定信心、大膽探索,把握機遇、規劃路徑,才能將數字化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當前面臨著三大方面的挑戰。

        一是數字化思維需要轉變。樹立與數字化時代與時俱進的“產品觀、智造觀、服務觀、客戶觀”,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對于徐工而言,如何通過研發的數字化、制造的數字化和服務的數字化,真正打造出高端智能的數字化產品,從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將數字化思維融入到這些重點領域,可以說數據是驅動企業發展的“新要素”,數字化是匹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二是國產化工業軟件攻關需要突破。工程機械行業具備高度離散制造的特征,對研產供銷服以及財務業務一體化集成難度大、要求高,而價值鏈環節存在諸多專業工具軟件,如研發領域的設計仿真、建模分析、試驗檢測等CAD、CAE、CAM、PDM、SDM各類工業軟件,是打通智能工廠關鍵環節的重要技術手段;而國產化軟件目前還難以形成有效替代,應用比例低。

        三是數字化人才需要加強。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帶來對數字化人才需求,如在大數據應用挖掘、工業機理模型及算法數據分析工程師存在空缺;對于既有業務實踐又深諳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數量市場補給不足。

        三、徐工“十四五”時期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工作思路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徐工將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精神,堅持以兩化深度融合作為數字化轉型的主線,積極推進智能制造向世界級水平發展,聚焦質量和效益,將數字化轉型這張藍圖一繪到底。

        一是緊扣公司“十四五”數字化戰略規劃核心關鍵舉措,普及數字化思維。體現為“8大方向、12項能力、42個重點專項”:圍繞研發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供應鏈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大數據運營、信息技術研究及數字化產業等8大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全價值鏈深度融合等12項能力提升,落地分解42個專項工作,系統化推進,全力打造智慧徐工。

        二是以龍頭企業帶動工業軟件的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能力提升。徐工的漢云平臺已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首批支持平臺,構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數據匯聚、分析和服務平臺,實現實時、系統、全面的工業設備數據采集與分析;強化技術能力儲備,匯聚一批咨詢服務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實現供需對接和能力交易,跨行業為工業賦能。

        三是創新人才培育機制,依托徐工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徐工信息協同探索工業互聯網專項人才培養之道,打造教學、人才培養、現場實訓、賽事組織等功能于一體的徐工漢云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縱深推進產教融合的實踐模式,探索更具價值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制造企業、平臺企業等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的工業互聯網人才,推動產教融合新時代的變革。

        數字化轉型永無止境。徐工將持之以恒、堅定引領和推動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日夜兼程,跑出“加速度”,帶領上下游同盟軍企業,共同構筑制造業數字化建設的護城河,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真正成為全球信賴、具有獨特價值創造力的世界級徐工,為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