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雞蛋能孵雞”,誰給它披上科學外衣?

        科技日報 2021-04-28 19:15:04

        用意念讓熟蛋孵小雞一文引發關注后,4月27日上午,據媒體報道,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已成立工作組,進駐刊發該論文的《寫真地理》雜志展開調查。

        論文究竟是怎么發出來的,確實需要給一個交代。

        論文篇幅不長,結論驚人。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郭某,將雞蛋用沸水煮熟后,讓學生利用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對雞蛋進行“返生”。同一本期刊中,還有篇文章介紹了孵化試驗的結果——7枚返生雞蛋中,有一枚成功孵出了小雞。

        有摘要,有引用,有試驗設計,甚至還提到研究不足——文章確實滿足了論文的形式。

        熟蛋返生,違背了已知的生物學常識。郭某自己也說,不知道“熟蛋返生”的原理,至于如何做到的,更是機密。也就是說,郭某在一本期刊上,以論文形式,發表了一個旁人無法重復自己也無法解釋的試驗成果。

        一般認為,學術期刊是發表學術論文和學術研究成果的載體,是一種經過同行評議、遵守一定學術規范的公共學術產品。論文,則是科學共同體進行正式科學交流的一種方式。

        科學共同體成員,應該接受共同的范式,認可基本的科學原理。郭某的“熟蛋返生”玄而又玄,卻又非要湊“科學”的熱鬧,以學術產品的面貌出現。把不可能做到的試驗包裝成“研究成果”,舉起科學大旗,便可行忽悠之實。畢竟,郭某所在的學校,教各種玄學,比如隔空取物,意念拍照等。

        郭某想讓試驗顯得科學,而期刊也真的幫她做到了。

        整個過程中,編輯部形同虛設,審核機制略等于無。不禁讓人疑惑,這背后有沒有什么“潛規則”。

        確實有個別出版單位,手握正規刊號,卻“自降身價”,將版面作為斂財工具。不愛惜羽毛,不珍惜名譽,把期刊變成學術垃圾的回收站、奇談怪論的鍍金池。

        這類期刊,絕大多數影響力弱,讀者不多。但若編輯部對投稿的文章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風氣如何清正,質量如何提高?

        研究應是嚴肅的,文章刊發也該是有門檻的。要鼓勵創新,但也要尊重基本的科學常識。

        還有多少類似“發現”,在正規期刊上被包裝成所謂科研的產物?而且,這種包裝,怎么就這么容易?

        對論文的審核機制,對期刊的監督機制,都不該失效。(張蓋倫)

        關鍵詞: 雞蛋 披上 科學 外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