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持續監測核廢水入海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報》 2021-04-29 17:30:03

        4月27日,呂永龍教授及其帶領的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及合作者,在《地理學與可持續性》發表文章,分析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生態影響及核廢水排放入海會帶來的潛在生態影響,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呼吁國際科技界聯合起來對此做出回應。

        福島核事故是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來第二個被定為7級的核事故。今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引起國際廣泛關注。作為一個新興領域,核廢水入海的生態影響有待深入研究。

        文章表示,核廢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從1.01年到1600萬年,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一旦進入生態系統會長期存在。

        而大多數放射性核素具有比較高的生物累積系數和海底沉積物—水擴散系數,即隨著營養級在食物網中累積,而且容易被海底沉積物吸收。這些放射性核素通過大氣沉降或降水,會沉積到蔬菜、水果、作物和動物飼料表面,通過外部暴露、呼吸、攝入等多種途徑對人類健康產生很大影響。

        在科研人員看來,福島核事故后,因排放物的快速擴散,海水中放射性濃度降低比較快,但是福島縣海洋魚類體內的放射性濃度下降速度相對較慢,而且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越長,下降速度越慢。因此,他們強調,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大量核廢水持續排入太平洋,將會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帶來長期的影響。

        為此,文章認為,政府與科技界應尋求科學的解決辦法,以應對福島核事故造成的長期全球性影響。

        首先,在采取行動之前應經過第三方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定新的海洋放射性物質排放標準,并追蹤海水、海床和海洋生物中的所有潛在污染物。其次,需要多個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日本政府應邀請包括周邊國家學術界、產業界、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相關者參與核廢水排放的評估和監測,并進行準確、透明的信息公開。再次,應建立國際合作研究網絡,對所涉海域進行長期綜合監測。最后,建立關于核廢水入海的國際補償機制,對受影響國家清理海洋污染和受害者康復進行相應補償。

        文章最后呼吁,全球科技界應積極采取行動,持續開展合作研究、監測和評估,為核廢水入海的污染控制及其生態影響的風險防范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甘曉

        關鍵詞: 專家 呼吁 持續 監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