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為什么捂著耳朵呢?”“它好像有點不高興啊?”在中關村第一小學,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聲、歡笑聲回蕩在校園。他們面前有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它的兩只“手”高高舉起捂住耳朵,表情顯得有些無助。
“‘大熊貓’在為噪聲而煩惱呢!”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志博一邊解釋,一邊指著“大熊貓”的眼睛。此時,熊貓眼睛上兩排碩大的阿拉伯數字不斷變化著,提醒觀眾現場環境的噪聲值。
4月28日是“國際噪聲關注日”,作為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創作的科普藝術作品,這個“捂耳朵的熊貓”的問世旨在增強人們對噪聲及危害的重視,提升噪聲防治水平。
受之于耳但損害不止于耳
1996年,美國的聽力與交流中心(前身是聽力障礙聯盟)將4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定為首個噪聲宣傳日。逐漸的,這個日子成為全球關注噪聲及個人健康的“國際噪聲關注日”。
每天,人們都會聽到來自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聲音,有些動聽,有些嘈雜。在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隋富生看來,噪聲的概念就是“我們不需要的聲音”。當我們正在睡覺時,即使再悅耳動聽的鋼琴聲也是“噪聲”。
隋富生指出,根據最新的《噪聲污染防治法》,噪聲主要分為四類:建筑施工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工業噪聲以及社會生活噪聲。“道路交通噪聲是城市市民遭受的最主要的噪聲來源。”
噪聲受之于耳,但損害不止于耳。
聽力損失程度與音量和暴露時長相關。依據相關標準,每增加3分貝,允許的暴露時間將減少一半。當噪聲級達到140分貝時,無論暴露時間多短,均會產生(永久性)聽力損害。
除了聽力,當人暴露在噪聲環境中時,健康也會受到威脅。相關研究表明,噪聲對心血管、胃腸道、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兒童而言,噪聲對聽力、語言習得、閱讀和學習技能以及社交互動等方面存在難以察覺的深遠影響。
防治技術需定制
隋富生告訴《中國科學報》,噪聲不可避免,需要想辦法降噪去噪。
聲音各有不同,源于聲音就有頻譜,這也使得噪聲控制的對象具有很強針對性。“噪聲控制需要量身定做,要根據頻譜的特征、聲學結構等,應用聲學材料或其他手段、措施進行控制。”隋富生說。
中國科學院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在降噪去噪方面做了諸多工作。以軌道交通為例,在緩解城市地面交通壓力的同時,車輛、隧道、輪軌、彎道嘯叫等加劇了噪聲振動。該實驗室設計了消聲器、道床綜合減振系統、防鋼軌“波磨”的動力吸振器等減噪產品,制定減振方案,并在北京的相關項目中得到應用。
此外,對吹風機、小型吸塵器等日常用品進行改善的技術,看似“微小”卻十分重要。“我們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使其降低三五分貝,就明顯有舒適感,這些看似簡單的改變,可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顛覆性變化。”隋富生說。
除了技術改進,立法和行業推動也很關鍵。
以當前“摩托車炸街”帶來的噪聲問題為例,上海就出臺了“闖禁令”嚴打“摩托車炸街”。“技術并不難,裝上消聲器即可,關鍵需要強制執行行業標準。”隋富生說,此外,根據噪聲的傳播過程,可以從控制噪聲源、阻斷傳播途徑等方面降噪。
關鍵是提高意識
幾乎所有職業都會受到噪聲的危害,在隋富生看來,減少噪聲傷害更關鍵的是提高防范意識。
張志博告訴《中國科學報》,開展關注噪聲主題的科普活動,就是從孩子抓起,提倡重視噪聲及其所帶來的持續性危害,做好必要的防護。
“噪聲并不是一件小事。”隋富生說,從政府到行業再到每個人都應該重視,推動加快研發相關技術和采取應對措施。
研發新技術需要更多人才,然而,聲學設計與振動控制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聲學只是物理學的二級學科,但噪聲問題包羅萬象。隋富生表示,希望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他還呼吁,每個人都不要成為噪聲的源頭和散播者,在公共場合盡量創造安靜環境。韓揚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手提箱+電腦:衛星測控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