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群體是如何陷入“道德困境”的

        中國科學報 2021-05-07 12:45:04

        ●過去40年間,社會上的道德觀念發生了不小的改變,醫生這個職業也正在經歷世俗化即商業化的過程。

        ●公立醫院開始企業化改革后,所得到的政府財政撥款不足總收入的10%,在“自負盈虧”和“放權讓利”的政策引導下,各級醫療機構的創收欲望被空前激發并被允許,身處其中的醫生的趨利傾向變得空前嚴重。

        ●很多醫生不自知,因為有壟斷的處方權,同時又是稀缺的醫療資源的看門人,醫生也是這個體制中某種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

        ■本報記者 胡珉琦

        4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張煜實名揭露部分三甲醫院存在的腫瘤治療亂象,直指部分醫生的無知和貪婪,以及監管的缺失。這次曝光不僅引爆了輿論,也讓醫患關系陷入緊張。

        這不是醫生第一次被打上“不道德”的標簽,事實上,他們經常被看成是一個“不道德”的職業群體,因為公眾認為他們將經濟利益置于患者之上,這是公眾最在意的醫療難題。

        可與此同時,并沒有多少人在意,對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也就是醫生而言,他們又面臨著什么樣的困境?他們為什么會集體選擇一種“不道德”行為?這種行為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邏輯支持?在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姚澤麟看來,這是醫學社會學不可或缺的研究視角。

        姚澤麟從博士階段就開始了中國醫生職業倫理的研究,進行了大量田野調查,并完成了《在利益與道德之間——當代中國城市醫生職業自主性的社會學研究》。這項研究正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醫生為什么成了一個“不道德”的職業群體?

        關鍵詞: 醫生 群體 如何 陷入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