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7個數字化場景賦能便捷就醫
■場景一 精準預約——一步到位,簡便易行
■場景二 智能預問診——候診即就診
■場景三 電子病歷卡——免冊可就診、病歷可追溯、檔案隨身查
■場景四 互聯互通互認——檢查不重復,省錢又省心
■場景五 醫療付費一件事——一部手機走醫院
■場景六 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一鍵預約、一步檢測、一網查詢
■場景七 智慧急救——上車即入院
就醫是否能像在便利店購物一樣方便?
“是的,我原本也不相信,但打開支付寶領取醫保電子憑證后,在診間向醫生出示二維碼掃一下就能從自己的醫保賬戶扣款,以前印象中要去窗口排長長的隊繳費的場景,已經離我們很遠了。”偶爾看病的患者李小姐忘記攜帶醫保卡,原本以為要白跑一趟的她,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診間有了全新體驗,“便捷就醫真好!”
數字化轉型,正悄然讓申城精準觸達“基本民生”——疫情后,數字生活更加速成為市民生活的新習慣,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上海已開啟“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與數字醫療創新發展新局面。
大數據賦能實現精準預約
許多年來,“排隊兩小時,看病五分鐘”,是不少患者的心病。能不能讓就醫過程不再漫長?關鍵的第一步就要實現精準預約,在到院之前,患者不僅能確定哪天就診,還能將時間精準到以小時為計算單位。
依托一網通辦、健康云和上海醫聯等平臺,通過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的數據互聯互通,上海已率先在全國完成省級號源池的統一。這意味著,全市各級醫療機構通過大數據賦能實現精準預約,借助后臺智能分析,實現精準預約時段劃分。
以瑞金醫院為例,通過實現對每個專科、每位醫生出診時間的精準預約時段劃分,患者在手機上完成預約后,就能收到短信提示,部分科室預約時段已從原先的1小時精準至30分鐘。
到了醫院,還有什么煩心事?通過調研與患者反饋,如何停車、怎么找路,成了高頻詞。為此,在數字化轉型工作專班的支持與指導下,瑞金醫院率先實現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停車智能預約,點開瑞金醫院微信服務號,“看病指南”下的“院內導航”實時展現地圖。患者在預約掛號后,即可優先預約醫院停車位,并迅速獲得定位,實現AI精確導航,體驗從出門到回家的精準護送。
雖然等候時間變短,但能否更好利用這段空閑,進一步提高效率?智能預問診讓“候診即就診”,上海“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工作專班從醫患雙重視角出發,共享了覆蓋醫院80%臨床科室的255個專科知識庫,實現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患者智能專科預問診服務。
“患者走進診間時,我已經從后臺系統大致了解了他的病情病史等基礎信息。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們能花更多時間溝通。”瑞金醫院內分泌科王醫生說,醫生原先輸入一份病史約5分鐘,有了智能預問診以后,縮短至1.5分鐘,“別看只是小小的3.5分鐘,醫患的互動讓就診變得更親切。”
拿一部手機走遍上海醫院
正如李小姐所說,電子醫保卡讓她這樣的“馬大哈”也不怕白跑,“免冊可就診、病歷可追溯、檔案隨身查”的就醫體驗,為出門只帶一部手機的市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診間內,醫生在移動終端蓋上電子印章、電子簽名,患者通過“隨申辦”移動端,即可隨時查閱門診電子病歷卡和電子出院小結。瑞金醫院門診電子病歷應用率已超過95%,也是目前全國唯一通過國家電子病歷應用水平七級和互聯互通五級乙等(全國最高級別)的綜合性醫院,本市另有13家五級醫院。下轉◆5版(上接第1版)
“上次來醫院,是一年前做體檢,現在也都可以查看。”指尖輕點,李小姐的血常規、CT報告等信息一應俱全。基于“隨申辦”移動端,本市實現了醫保電子憑證和診療過程“無感支付”的脫卡掃碼支付體驗,真正做到了“告別往返跑,支付零排隊”。目前,無感支付信用就醫簽約數全市累計20.22萬人次,瑞金醫院也是上海首批實現診間直付、首家開出醫療收費電子票據的醫院,目前共開具醫療電子票據707.4萬張,全市共開具6372.5萬張。
打通了院內的線上與線下,醫院之間的數字化橋梁也讓就醫省錢又省心。家住南翔的老張患有多種慢性病,“地段醫院去得多,有時候也要去三甲醫院看看,沒想到家門口的化驗單,大醫院也認可。”基于健康云平臺和醫聯工程,上海已經實現了所有醫療機構的跨院互聯互通,明確了44項互認的檢驗檢查項目,構建全市就診檢查記錄“一張網”。全市各級醫療機構醫生工作站已100%接入,市級醫院互認率達到91.7%,區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互認率達到83.96%。
立體健康防護網數字化再升級
去年至今,一場新冠疫情改變著生活方式,也帶來了反思——如何將數字化生活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突發公共事件急救等更好地連接起來?僅7日有效的核酸檢測報告,成為一年來不少市民前往醫療機構的主要理由,而核酸檢測的網上申請和新冠疫苗接種記錄的隨時查詢,既有效優化了市民的核酸檢測流程,又緩解了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壓力。
通過互聯網醫院,上海已全面實現“線上預約、在線付費、線下檢測”的核酸檢測服務,有效緩解線下核酸檢測開單造成人流聚集的隱患。新加坡籍教師鐘女士就職于一所國際學校,“我需要定期做核酸檢測,在上海,線上預約讓這件事變得很簡單。”據統計,僅以瑞金醫院核酸檢測采樣登記點為例,已累計接待33萬人次,全市累計申請核酸檢測人數1353萬人次,檢測報告和疫苗接種均可在“隨申辦”和健康云平臺移動端查閱。
5G加速互聯互通,也加速了與生命的賽跑。瑞金醫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航空救援及海上救援力量。在院內一塊液晶屏上,全球1000余艘遠洋輪船的健康信息實時閃爍——紅、黃、綠分別代表不同船只類型,每年,瑞金醫院完成100余人次的船員遠程健康咨詢,未來還將通過5G+北斗+海事衛星“融合網”,打造海上救援通訊網,實施遠程健康救治指導,保障我國遠洋船只的安全航行。
海、陸、空,立體健康防護網都被數字化再度升級——5G技術將急救車和醫院聯為一體實現“上車即入院”,本市120指揮調度系統無縫對接到瑞金醫院急診室,車輛工作及空閑情況、車牌號等信息也在地圖上清晰反映,便于醫護人員及時獲取計劃轉運到瑞金醫院急救患者的信息并做好相應準備。“馬上心肺復蘇!準備除顫!”院內急救指揮室里,急診及危重病醫學專家、副院長陳爾真一聲令下,通過車載遠程會診設備,救護人員即刻開始搶救。
本次抗疫中,瑞金醫院被評為上海唯一一家全國抗疫先進集體。醫療隊回滬后,醫院也率先成立了本市首個應急醫療預備隊。據悉,未來在極端災害環境、人力無法達到的場所,攜帶了生命支持和自救物資的5G智慧搜救犬將由隊員指揮深入現場,實現最大限度救援前移,提高救治成功率。
從“數據大腦”到智慧醫院,再到數字健康城區,正如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所說,希望在數字化轉型中,讓市民在就醫中體會“隔壁的房間、身邊的瑞金”。“互聯網醫院、5G遠程醫療、智慧病房……技術改變生活,但生活不只有技術。數字是冰冷的,但數字化卻能賦予醫療溫度。”(記者黃楊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