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到陳嵐時,已接近深夜,忙了一天,她終于能騰出一點時間接受采訪。
對于這樣的工作節奏,這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副總工程師,習以為常。
前不久,陳嵐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不過獲獎也沒能讓這位“工作狂”放慢腳步。
“我只是航天隊伍中的一員,還有很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默默奉獻著。”面對榮譽,陳嵐如是說。
從“雜家”蛻變為“臺柱子”
1986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陳嵐這個川妹子就來到了西安分院。這一干,就是36年。
“剛來到這里時,條件還有些艱苦。”陳嵐回憶道,當時單位周圍全是麥地,僅有一輛公交車途徑這里。雖然條件艱苦,但她從未想過放棄。
在西安分院,陳嵐是航天隊伍里的“雜家”,這得益于她入職初期的經歷。從設計崗開始,與航天工程相關的眾多崗位,她基本都干過。
正因為干過的崗位多,陳嵐非常熟悉整個型號的研制過程。在參與神舟飛船研制任務時,她憑借已有積累,游刃有余地協調處理完成了各類事務。
在同事們眼里,陳嵐永遠是團隊里最忙的一個。她是項目組的“大管家”,既要充分理解上級用戶和總體單位的需求,還要將其準確地傳達給院內基層工作人員,把任務合理地安排下去,確保如期保質完成。
慢慢地,陳嵐成了西安分院載人航天研制隊伍里的“臺柱子”。對于自己在隊伍中的角色,她謙虛地說:“在整個神舟飛船的研制過程中,自己僅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
靠信念走過16載探月路
從嫦娥一號任務開始,到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任務,陳嵐和“嫦娥”相伴整整16年。
在參與嫦娥系列任務中,陳嵐帶領團隊研制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確保飛行器能夠安全落月;為人類第一顆月球中繼衛星提供的測控分系統、中繼通信分系統、天線分系統等核心產品,保證了嫦娥四號與地面永不失聯;研制的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等設備有效保障了信息傳送。
“測控天線,就好比是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手機’,在地月轉移、變軌環月、交會對接等階段,‘嫦娥’也能與地球進行測控通信。”陳嵐說。
研制嫦娥五號相關產品,陳嵐帶領團隊整整耕耘了10年。研制過程以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成功實踐為基礎,整體技術難度又超越前四次。十年磨一劍,他們突破多重技術難題,為我國首次完成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在十幾年的探月任務中,我們遇到過不少技術難題,但隊員們從未退縮,大家都有一股拼勁兒,即使再艱難,我們也堅信沒有攻破不了的難關。”陳嵐說,團隊里每個人都有很強的信念感。在嫦娥三號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的研制過程中,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她和團隊經常要先討論問題、找出方案,再去做試驗驗證,最終連續攻關整整40天才得以把問題解決。
“這個過程艱難而漫長,正是因為大家都抱著不服輸的態度,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取得成功。在完成的一剎那,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陳嵐說。
是“鐵娘子”也是“貼心人”
在工作中,陳嵐是“鐵娘子”,她對產品質量要求極高,但她也有柔情的一面。回憶過往,陳嵐的同事告訴記者:“陳總雖然對工作要求嚴格,但對同事非常隨和、親切,走進辦公大樓,她會和每一個碰到的人主動打招呼。”
在完成神舟七號飛船中繼終端研制任務中,為了趕進度,在研制進入最后1個月倒計時時,生產現場幾乎是24小時不停工。作為研制總指揮,陳嵐不僅要把控研制進度,還要承擔后勤保障工作,每日調度車輛送加班員工回家。那段時間,她每天都留到最后,與最后一個離開的同事一起回家。
航天器在進入太空前都要經歷嚴苛的地面試驗,校飛試驗就是繁多的地面檢測之一。在參與探月工程時,陳嵐帶領團隊在零下15攝氏度的甘肅敦煌,頂著嚴寒咬牙完成了校飛試驗。
彼時,為了保證研制的進度,加班到深夜,對于陳嵐和團隊成員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大家的工作壓力都很大。為了給大家鼓勁,陳嵐主動和團隊成員嘮家常,工作之余她還帶領年輕人一起健身。
工作占據了陳嵐太多的時間,北京、發射基地、西安,陳嵐的生活幾乎是三點一線。相應地,她陪伴家人的時間就少了很多。
采訪最后,陳嵐把記者帶到辦公室窗前,指著對面一棟燈火通明的小樓說:“那是我們的科研樓,通常那里整晚都亮著燈。這就是航天精神,它已融入到我的血液,今后我要繼續干下去。”(史俊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