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文均課題組聯合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的研究人員,在放線菌生命暗物質的生態功能與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中山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完成單位。
據了解,放線菌作為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極為密切的微生物類群,具有強大的代謝活性。目前對可培養放線菌資源和次級代謝產物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較多,但對放線菌生命暗物質的研究相對匱乏。對于放線菌生命暗物質的研究,將為人們打開另一扇放線菌知識的大門,對積累放線菌遺傳信息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通過宏基因組分箱技術獲得了15個來自熱泉的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MAGs),結合公共數據庫的27個MAGs,首次依照命名法則對這些MAGs以層級命名的方式命名了放線菌3個未培養新綱。其中,WLP固碳通路在放線菌3個新綱類群的發現,刷新了放線菌功能多樣性的認知;同時,研究人員發現氫酶和產乙酸相關基因普遍存在于放線菌的3個新綱中,因此推測放線菌門類存在可能的同型產乙酸功能,并通過富集實驗證據展現了放線菌同型產乙酸功能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人員通過系統進化分析,表明這種H2依賴的WLP固碳方式不存在于這3個綱的共同祖先,應該屬于后期進化獲得的。
該研究讓研究人員了解到放線菌的奇妙之處不只在其次級代謝產物多樣性上,其在生態功能和WLP進化歷史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該工作僅是進一步探索放線菌生命暗物質生態功能和進化機制的開始。朱漢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環保督察助地方生態環境增“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