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弄菜二弄桃三弄果 令當村唱響科技版“梅花三弄”

        科技日報 2021-05-11 19:15:03

        “五一”前夕,得知駐村工作隊輪換,2018年選派的駐村隊員準備收隊,令當村百香果種植大戶彭鳴智專門找到鐘振清,當面表示感謝。別看老彭現在在村里種植百香果最多,當初駐村工作隊提出在村里大力發展百香果產業的時候,他可是“冷眼觀看”,甚至有些抵觸。

        事情還得從兩年多前說起。

        2018年10月17日,第五個“全國扶貧日”當天,作為廣西科技廳派駐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鐘振清背上簡單的行囊,來到了離南寧400公里外的令當村。

        令當村地處喀斯特高海拔山區,是天峨縣1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九分石頭一分土,碗一塊,瓢一塊,一個草帽蓋三塊”,村里山多地少,可耕作的土地零星分布。如何摘掉貧困帽,實現農民增收?“如何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打造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特色產業,成為我們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鐘振清說。

        在鐘振清和工作隊員全面摸清搞透村情特點、需求和優劣勢的基礎上,廣西科技廳駐天峨縣扶貧工作隊決定以令當村為試點,采取“引進來—扶上馬—送一程”技術路線,把培育發展產業、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脫貧攻堅的“牛鼻子”,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于是,廣西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等20多位涉農專家多次到令當村現場“會診”論證。

        “考慮到實際情況和產業基礎,令當村要重點種植常年蔬菜和特色蔬菜,選育‘短、平、快’的百香果和獼猴桃,蔬菜每月都可以收入,百香果每年都會有收入,獼猴桃持續收果長達15年之久。同時,加快發展高山果蔬加工產品,打造高品質高山果蔬品牌,逐漸完善產業鏈條,構建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實現產業扶貧,群眾增收致富。”“會診”之后,專家“對癥下藥”。

        令當村是高海拔石山地區,村里祖祖輩輩沒有種植百香果的先例。“種百香果?我看他們是為了推銷和兜售百香果種苗的。”一開始,工作隊發動大家種植百香果,彭鳴智和一些村民抱著質疑的態度。

        “在高山地區發展新產業,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必須小心求證,從試驗開始。”鐘振清說。2018年,科技特派員為令當高山百香果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指導,制定了“先試種、后推廣”的發展思路,并在令當村9個試驗點種植10畝百香果。

        “要讓村民改變以往的種植方式,引種新作物,就得有實實在在的東西給他們看。”為消除村民的顧慮,令當村村黨支部書記彭鳴景還與村里的致富能人成立令當村富民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連片種植高山百香果和獼猴桃。

        “坐果率高、外觀鮮亮、香甜飽滿!”2018年年底,試種的百香果大獲成功。一直在觀望的彭鳴智坐不住了,主動跑去找駐村隊員,要求種植百香果。在種植專家的種苗支持和技術指導下,彭鳴智2019年種植了8畝百香果,當年僅百香果就收入6萬多元。2020年,老彭擴大百香果種植面積至20畝。

        “令當高山百香果果實緊大、光滑,香氣濃,風味佳,好果不愁銷。”嘗到產業發展甜頭的老彭樂呵呵地說。如今,不僅自己積極種植百香果,彭鳴智還經常在村里的微信群提醒大家做好百香果管護,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在后援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令當村駐村工作隊以科技項目為支撐,全力打造“一弄菜(蔬菜)、二弄桃(獼猴桃)、三弄果(百香果)”產業科技扶貧連片示范基地。2019年,“令當三弄”獲得國家商標注冊。在產業的輻射帶動下,2020年,令當村高質量地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令當村初步形成了產業科技扶貧‘3+3’模式,即采取三項措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農民自己干;實現三個目標:天天有產出,月月有收成,年年有錢賺。”鐘振清說。

        “新一屆駐村工作隊員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堅持科技興農,推動令當村產業發展壯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接力鄉村振興。”新任令當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羅秉東說。(劉 昊 鄧進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