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售處方藥的“松綁”之路曲折而審慎 安全性難題待解

        工人日報 2021-05-20 00:30:04

        網售處方藥的“松綁”之路,緣何如此審慎?

        4月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在海南率先開展處方藥網絡銷售,并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建立海南電子處方中心;4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明確,在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允許網絡銷售除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以外的處方藥;4月2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上海召開藥品網絡銷售監管工作座談會,圍繞藥品網絡銷售管理工作進行座談……

        網售處方藥的“松綁”之路,緣何如此審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進行了采訪。

        曲折而審慎的探索

        事實上,早在2013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就在河北、上海和廣東三地進行試點,開展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零售。2014年,《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互聯網經營者可憑處方銷售處方藥。2016年,由于主體責任不清晰、藥品安全難保證等原因,網售處方藥被按下暫停鍵。

        2017年11月和2018年2月,《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兩次對外征求意見,最終明確“不得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不得通過互聯網展示處方藥信息”。直至2019年9月,新版《藥品管理法》發布,允許“處方藥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網絡進行銷售”。

        政策為何如此審慎?一方面,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處方藥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占藥品終端消費市場的份額達85%以上,其中80%左右的處方藥通過醫院渠道銷售。

        另一方面,互聯網醫藥產業的瘋狂擴張給監管帶來難題。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網上藥店銷售規模為1251億元,同比增長38.2%,占比達18.9%,而該指標在2013年僅為1.2%。

        醫庫軟件董事長涂宏鋼指出,為滿足疫情期間就醫需求,湖北醫保局開通互聯網醫療醫保在線支付,10余個省市推進第三方配送處方藥模式。“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以后,互聯網醫藥產業爆發式增長,這對政策松動影響很大。”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傅虹橋認為,近期系列政策的出臺意味著,經過多年市場實踐和摸索后,網售處方藥的監管逐步完善,相關市場行為將納入合規體系。

        重構醫藥行業格局

        涂宏鋼認為,政策放開對百姓來說有雙重利好。首先是購藥更加便利,尤其對于持有“長處方”的慢病患者,無須頻繁“因藥就醫”;其次是在電子商務模式下,中間環節縮短,精簡的銷售流程有效降低成本。這也將使部分二級醫院的處境變得艱難。

        對于醫藥產業鏈,政策調整則會引發連鎖反應,利益各方將重新做出選擇。傅虹橋認為,如果網上藥店獲得同等的市場機會,將倒逼公立醫院擠掉藥價虛高水分、提高服務質量。

        藥店與網售平臺長期處于競爭關系,生存空間可能被擠壓。涂宏鋼介紹稱,中國藥店數量在2019年到達高點,隨后開始減少,走向規模整合和連鎖化。在電商巨頭的“碾壓”下,中小型藥店的生存堪憂。

        傅虹橋指出:“有些藥店可能直接被第三方平臺收購,或者與之達成合作,在網訂店取、網訂店送模式下,藥店的議價能力反而會提高。藥店會不會受到損失,能否真正實現線上化,都取決于即將推出的監管細則,以及未來線上平臺和藥房的關系。”

        安全性難題待解

        在線上購買處方藥,用藥安全是最大風險點。記者登錄某醫藥電商平臺,詢問客服購買處方藥的流程,得到的答復是:先添加用藥人信息,選擇線下確診疾病,支付成功后由平臺醫生開方。整個操作過程不足5分鐘,甚至不用提供完整處方,僅在付款頁面提示“請確認您已在線下醫院完成就診。”

        在某抗生素類處方藥的展示頁面,“滿68免運費,購買5盒組合裝省9.9”的促銷標識十分醒目,下方附有寥寥幾句服藥禁忌和副作用,當記者詢問“購藥流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時,客服表示“發貨前會有專業的全科醫生進行審核。”

        “確保處方流轉的真實可靠是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由于互聯網全程留痕,監管難度不算太大。但更多的風險在于沒有處方也能買到藥。”傅虹橋說。

        他透露,監管方正在著手治理行業亂象。“在藥品網絡銷售監管工作座談會上,很多措施都被納入議程,例如線上購藥必須出具首診處方、禁止購藥后平臺補方等。”此外,作為購藥過程的核心環節,處方流轉的流程還沒有完全打通。但目前,已有多地嘗試建立統一的處方流轉平臺。(記者 陳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