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健康甘肅——意外傷害自我救護能力提升項目”走進甘肅省蘭州市華僑實驗學校,給廣大師生普及急救知識,現場演示并培訓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強化師生安全意識,提高師生應急自救互救能力。
圖為該校學生練習急救技能。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攝
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主辦的第十三屆健康中國年度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新機遇 新業態新趨勢”為主題,設立了3個主論壇、17個平行論壇。
在“健康科普:構建互聯網傳播新生態”專場論壇上,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杰分享了醫學科普的相關心得。他認為,醫學科普的目的是教公眾如何早期發現疾病并進行有效預防,而疾病的診療還是要回到醫院里去,讓專業醫生去做診斷。
要重視傳播醫學的局限性、不確定性
在譚先杰看來,當前醫學科普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只強調醫學的先進性、科學性,不重視傳播醫學的局限性、不確定性。“有的醫學科普把醫生塑造成妙手回春的神,讓公眾感覺醫生無所不能。”譚先杰說,如果患者產生這種認知,當醫生沒有達到患者的治療目的或預期,患者就會大失所望,很多醫患矛盾也由此產生。
只注重科學知識和結論,不重視傳播科學發現的過程、思維和方法。“我們只在乎‘拿來’,這樣不利于創新。”譚先杰舉例道,他在做宮頸癌疫苗科普的時候,曾花了不少時間講疫苗背后的故事,“這是一個在科學上不被認可的理論逐漸被認可的故事,它讓我們知道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理的發現要經過磨難,這樣的科學思想、精神、方法,也是科普的重要內容。”
只看到疾病本身,忽略了疾病背后的人。“我們科普的對象是人,每個疾病故事、疾病描述后面是活生生的人。”譚先杰說,醫生要考慮患者的感受,“我有篇科普文章講,人乳頭瘤病毒通常由男女之間的性行為進行傳播,但是不能說得太絕對。因為有時候確實不知道患者是怎么感染的,比如可能是接觸了不衛生的衛生潔具和用品等。如果說得太絕對,這樣的科普可能會拆散別人美滿的家庭,而這不是我們的本意。”
“同時,醫學科普不能嚇唬公眾,不能把很罕見的事件說成很常見的,比如羊水栓塞,嚇得一些人都不敢生小孩了,這不是我們科普的目的。”譚先杰說,科普中要強調此類事件的罕見性,告訴公眾這樣的情況大概率不會發生。
互聯網時代,醫學科普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在碎片化、分散化、省略化、速食化的趨勢下,有時候我們闡述得不透徹或不連續,容易引起歧義。”譚先杰說,科普受眾水平參差不齊,閱讀目的各異,不乏充滿獵奇心理的人。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撤回難,一旦出現紕漏,刪除可能也于事無補,“因為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錯誤信息可能會被截屏,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很難徹底消除。”
堅持“四不”原則,避免掉進“陷阱”
如何才能避免掉進科普創作中的“陷阱”?譚先杰總結出“四不”原則——不害自己、不損同行、不毀單位、不傷患者。
如何理解“不害自己”?譚先杰認為,首先醫生態度要端正,注意維護職業形象。“科普的目的是向公眾傳遞真正有用的、重要的醫學知識,而不是博取眼球、增加粉絲。”他說,醫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說話時可以帶一些時髦的網絡語言,但任何時候不應該出現臟字,也不能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識淵博或技高一籌而鄙視患者或者貶低同行,“患者是需要醫生提供幫助和服務的對象,醫生不應該也沒有權利對其進行道德評價。”
“要想不害自己,有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要跨界,只寫自己擅長的題目。”譚先杰表示,自己幾乎只寫婦科腫瘤的文章,因為對其他行當不太懂,“而且要懂得推薦同行”。
譚先杰說,有一次媒體活動邀請他科普產婦坐月子相關知識,“我一看就蒙了,因為我是男的,怎么坐月子我不知道,所以我推薦了一個比我更好的安貞醫院的女大夫,她生過小孩,比我更有經驗,比我講好得多。”
如何理解“不損同行”?“我們做科普的時候,不要隨意評價、貶低同行的診斷治療,觀點不同可以私下交流,不宜公開爭論。”譚先杰表示,科普時要注意不要將同事的功勞或成功經驗據為己有,別人的故事就寫別人的故事,作者僅僅是旁觀者。
如何理解“不毀單位”?“我是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有時候我被邀請講課,不僅是因為我在專業上的一點貢獻,更多是看我背后的平臺。”譚先杰說,無論在哪里,醫生都會帶著單位的屬性,要通過嚴格自律避免對單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無論在什么地方,我只說該說的話,只給該給的藥,只開該開的刀。”
如何理解“不傷患者”?“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保護病人隱私。”譚先杰說,患者的隱私非常重要,尤其是醫學具有特殊性,比如性病科、精神科、傳染科等科室的隱私性非常強。對患者而言,個人隱私被公開是一件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醫生一定要有自我約束意識,保護患者隱私不僅是道德規范,更是法律要求。
科普若涉及患者隱私,先得征求同意
互聯網時代,醫生如何才能在科普的同時保護患者隱私?
“首先選題要慎重。”譚先杰介紹,一般涉及急救、常識、救災、避險等案例,不僅重要,而且涉及隱私的情況不多,或者隱私部分容易被忽略,不易引發爭議。而涉及個人經歷、工作、情感、兩性生活的案例,處理起來則相對困難,容易惹麻煩,需要慎重。
“如果在某一知識點上,非要在醫學科普和患者隱私保護之間做個選擇,我認為應該選擇后者。”譚先杰表示,患者出于求醫的需要和對醫生的信任才無保留地告知隱私,因此醫生必須有職業道德,對病人負責,為了保護患者隱私,很多東西要爛在肚子里,這也是從醫的基本要求。
“如果覺得某個醫學知識點很重要,對公眾警示作用大,需要發布,但又涉及患者隱私,那就要征求患者意見,患者同意后再發布相關信息。”譚先杰指出,發布科普信息時,要注意隱藏患者姓名、相貌、病案號等信息,不妨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盡量將其年齡、職業、籍貫、就診時間等具體信息進行嫁接處理,降低識別度。另外,最好不要將剛剛發生的事情馬上發出,否則患者和親友可能難以接受。
“醫者仁心,進行醫學科普時要注意語氣恰當。”譚先杰表示,醫生可以用同情最多是善意幽默的語氣去寫科普文章,避免使用嘲笑、指責、調侃、批評的語氣。同時要注意處理圖片,“比如一些惡性腫瘤、器官畸形或手術的照片,醫生看起來稀松平常,但公眾可能會感到不適,最好進行適當處理再發布,或者以漫畫、示意圖等形式呈現。”
“做科普的確挺費時間,要用心、用情、用專業精神傳播醫學知識。”譚先杰表示,向公眾普及醫學知識非常必要,也是醫生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優秀的醫學科普作品對于提高公眾醫學基本素養、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具有積極作用,能夠真正造福公眾。(記者 王美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北斗導航助力無人駕駛精準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