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推動種業創新背后的“南繁情深”

        科技日報 2021-05-25 22:00:0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傳到了祖國最南端海南島,四眾哀慟,海天同悲。

        緣起雜交稻,情系海南南繁。袁隆平院士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南繁之于袁院士的事業,非比尋常;袁院士對海南的深厚感情,更非同一般。當海南開啟自貿港建設,各項事業邁向新征程,袁院士不僅寄予厚望,還是積極推動種業創新發展裝上“南繁芯”的“幕后英雄”。

        支持南繁打造創新平臺

        “袁院士為了南繁種業創新發展積極奔走,不遺余力?!被貞浧鹪浂啻伟菰L袁院士的情景,海南省科技廳廳長謝京不禁感觸哽咽。

        “老先生反復跟我們提到南繁種業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打造雜交水稻雙季穩定畝產3000斤目標工程,實現海水稻畝產500公斤,為建黨100周年獻禮?!敝x京說。

        南繁,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育種圣地和農業育種的“加速器”。

        2018年,中央提出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兩年多來,“南繁”的重點區域——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已初見規模。

        高水平綜合實驗室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活力之“源”。此間,袁老曾向有關方面呼吁,支持海南在三亞崖州灣建設種子實驗室,助力維護我國種業戰略安全。

        在袁院士親自推動下,種子實驗室有了新進展。在水稻領域院士“天團”和海南省委書記、省長的共同見證下,參照國際一流標準實驗室運作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揭牌成立。

        力促耐鹽堿水稻中心總部落地三亞

        對于多地開展耐鹽堿水稻(海水稻)優質種子篩選,袁隆平院士近幾年給予了大力支持。

        近日,科技部正式批準設立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這是全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4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總部落戶三亞。

        這是一個涉及多區域、多領域、多學科統籌推進和任務協同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如此核心的部門,為何總部選擇落在了三亞?

        中心負責人艾治勇告訴記者,這首先源于袁院士多年在南繁工作,與海南建立的深厚感情。此外,考慮到海南具有開展周年育種研究的有利條件,以及豐富優質的海水資源等,袁院士毅然決定將中心總部設在了三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2020年3月27日,科技部組織召開“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申報項目答辯,時年90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親自參與并領銜答辯?!霸系陌l言讓在場所有人動容?!庇H歷答辯會的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作凱說。

        鼓勵海南沖刺畝產3000斤目標

        為推進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

        2020年12月20日,該項目啟動會在三亞召開時,來自全國范圍內可能實現“雙季畝產3000斤”目標的地區科研項目負責人,圍坐袁院士身旁,共商攻關大計。次日,袁院士向海南省委書記沈曉明提出,在海南組織實施“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品種篩選及高效栽培配套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重點項目。沈曉明當場要求科技廳、農業廳等有關部門全力做好支持配合工作。

        此后,根據袁院士對2021年早造工作的部署,項目攻關小組選擇海南6地作為早造示范試驗點。目前這個項目多個示范點已進行早造測產,收成均超過預期目標。

        項目責任專家、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曹兵對記者說,團隊對達成袁院士全年3000斤/畝的目標非常有信心。

        稻花香里說豐年,南繁滿目皆金黃,只是袁老已走遠。

        “我們要承傳袁院士的事業和精神,把南繁事業做大做強,把科技工作做好。”海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感慨道。(王祝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