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來
糧食主產區高效生產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為確保糧食主產區生產積極性,國務院制定了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新增農業補貼向糧食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的政策。現已形成商品糧大省、常規產糧大縣、超級產糧大縣、產油大縣、制種大縣、“優質糧食工程”等糧油生產綜合獎勵體系,獎勵資金由2005年的55億元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466.7億元。實踐證明,糧油生產綜合獎勵政策對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和穩定糧食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發展階段,單純靠國家產糧獎補政策,難以長期維持糧食主產區政府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目前,我國現有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一是“糧財倒掛”影響糧食主產區種糧積極性。現有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是由中央政府出資的糧食獎勵政策,獎補資金有限,未能解決產糧大省或大縣“糧財倒掛”,產糧大省或大縣常常是財政窮省或窮縣。另外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利益倒掛,主產區要財政獎補種糧者,而主銷區卻可通過糧食精深加工和流通收取大量利潤,主產區與主銷區缺乏糧食安全責任的協同機制。
二是種糧收益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據調查,2019年農民可支配收入中的農業生產收入占比已降到23.3%,即使加上農民資產轉移收入也不足50%,農業增收額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大宗糧油作物畝均生產收益未有提高,人工和生產資料成本卻不斷攀升,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增產增收效益不大,因此多數農民追逐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影響種糧積極性。靠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生產效率雖有提高,但增加了土地租金成本,生產效益很低。
三是糧食獎補與糧食調出無關影響糧食調出大省種糧積極性。目前各種糧食獎補政策,均未依據糧食調出量和自用量區別獎補,也未考慮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獎補;糧食受益區也未承擔任何獎補責任;加之獎補標準和使用限制難以給產糧區帶來財政效應,從而影響糧食調出區的種糧積極性。
對此,筆者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幾點建議。
建立國家投入為主糧食主銷區投入為輔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在確定主產區種糧畝均收益標準的基礎上,明確國家財政和糧食主銷區補償金支付標準,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并以省為單位采取梯次累進制確定主銷區補償金額,即以國際糧食安全標準人均400公斤為底線,按偏離底線程度確定累進征收系數,偏離越大,征收比例系數越大,防止主銷區糧食自給率下滑。
建立確保主產區種糧積極性的財力獎補體系。統籌建立糧食專項財政補償體系,強化向糧食主產區轉移支付。要根據糧食凈流出量、糧食生產資源消耗,對標全國人均GDP水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學估算補償產糧大省或大縣的轉移支付規模,確保糧食主產區財政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強化糧食主產區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補貼力度。加大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等建設項目的補貼力度,整體規劃使用項目資金,避免各行其是碎片化,確保各類農業基礎工程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實施。完善產糧獎勵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產糧獎勵和轉移支付年增幅不低于財政收入增幅。
(作者單位:沈陽農業大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狄大衛:以“好玩”的心態做科研
下一篇:研究總結高產氮高效水稻品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