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良與中科深源開發的節點地震儀系列產品。鄭金武攝
■記者 鄭金武
為了勘探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油氣資源,石油工人往往要背負沉重的地震檢波器等設備,深入戈壁大山進行布線,采集地球物理數據。
“探測裝備依賴進口、成本高,一套設備動輒千萬至上億元;設備有纜連接、傳感器接入數量有限,野外作業不方便。”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工程師李學良道出油氣勘探中地震勘探設備的現狀。
打破油氣勘探裝備國外壟斷,開發小型化、便攜式、低成本的“節點地震儀”,是李學良多年的心愿。
“攻艱探盲”需要技術裝備
李學良曾在中海油工作,之后進入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所工作。在生產一線和科研單位的雙重工作經歷,讓李學良對油氣勘探的生產需求和科研問題都有較深入的了解。
在油氣資源勘探過程中,需要在野外布設檢波器等設備,并采用人工地震的方式,收集勘探區的地球物理信息,分析油氣藏所在的地層位置。常規地震儀都是通過纜繩連接,一個檢波器可稱為“一道”,一條24道的小型工勘地震儀,每道成本在1萬元左右。而一套石油用的萬道有纜地震儀,進口價可達上億元。
“相對于大規模高密度調查而言,即便是萬道地震儀,其檢測面積也十分有限。要開展大區域調查,獲取高精度地層地球物理信息,就需要重復布設檢測設備,工作繁重且效率低下。”李學良告訴《中國科學報》,“除了這些檢測裝備,用于對野外采集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的專業軟件,也一樣依賴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
隨著我國淺層資源勘探程度越來越高,為保障國家能源和礦產資源安全,需要開展深部找礦。記者獲悉,當前油氣更多向著5000米以下的深層、超深層尋找,而礦產更多向著300米以下的地層或地表難以到達的艱險盲區尋找。油氣和礦產資源的“攻艱探盲”,對勘探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城市的發展,對地下0~100米的空間結構,急需進行全面深入了解,進而為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設計、發展提供可靠依據,為城市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李學良表示:“我國一深、一淺等勘探問題十分特殊,需要發展適合解決我國特殊問題的技術裝備。”
軟件和硬件兩手抓
在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工作期間,李學良有幸參加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研計劃的研發工作。“這些工作經歷為其后來創業過程中解決技術難題打下了基礎。”
2015年前后,李學良和團隊瞄準深部找油找礦等問題,開發了寬頻節點地震儀,實現有纜采集設備“無纜化”的突破,不僅降低了勘探裝備成本,還打破了勘探裝備國外壟斷的局面。
“現實中,國內的一些科研成果被擱置在實驗室,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這些成果如果尋找企業轉化,又面臨著很多技術細節需要迭代優化、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等問題,生產單位往往難以承擔。”為此,李學良與團隊決定自己創業,開發相關產品。
2017年,李學良帶領團隊創立了國勘數字地球(北京)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國勘數字公司),開始進行寬頻節點地震儀的技術迭代和市場化工作。團隊開發的系列寬頻節點地震儀和三分量短周期地震臺站產品,設備輕便,適合大規模、高密度部署,可廣泛應用于我國能源、礦產、工程勘探等領域。
“硬件產品研制僅是一方面,更重要是要對節點地震儀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應用。”2020年,李學良整合了國勘數字公司和相關軟件開發團隊,成立北京中科深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深源),致力于“節點地震儀”相關技術的成果轉化和應用。
“軟硬結合,形成了中科深源業務的重要兩翼。”李學良介紹,在硬件方面,節點地震儀已實現進口替代,且產品自主研發自主可控;自研的高精度有源力反饋寬頻傳感器已經在能源礦產勘探和工程勘察領域實施規模部署運用,性能指標穩定可靠。
在軟件方面,由中科深源開發的“地學大數據云計算平臺”,是一個可商品化應用的地學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具有大數據存儲管理和地震、電磁法等云計算算法和處理軟件。
“深淺”兩條腿走路
在業務領域,中科深源向“一深”“一淺”兩個方向拓展。一方面,中科深源持續為能源、礦產攻艱探盲提供更高精度、更便攜、更低成本的技術和裝備;另一方面,中科深源開發的地震頻率成像技術,可有效解決0~500米地下空間精細探測的問題。
李學良介紹:“地震頻率成像技術相當于給城市地下空間做高精度CT,不需要傳統的震源激發,利用交通等產生的噪聲就可實現,綠色環保,不擾民。”
“將來坐在北京的辦公室里,我就可以實時接收四川大山里某一個節點地震儀獲取的數據。”李學良表示,中科深源正在改變過去依靠工人在野外艱苦工作的局面。
記者獲悉,在成都市,中科深源已經開展了5平方公里地下空間探測項目,對成都市地下空間的分層結構進行精細分析,將來可為城市規劃、設計、環保提供依據。在三亞市,中科深源和武漢地質調查中心聯合開展試點工作,建立了三亞市中心城區地下100米以淺三維地質結構模型,支撐服務三亞市地下空間安全利用與管理。
取得今天的成績對李學良而言并不容易。“創業首要考慮的是讓企業活下去。”李學良期盼相關部門在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時,有更進一步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傾斜,特別是針對年輕的創業者,希望設立類似創業資助基金。
今年3月,中科深源入駐中科智匯工場。中科智匯工場是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與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共同打造的面向中科院的成果轉化基地。
“我們不僅需要資金支持和市場推廣指導,還需要與相關使用單位開展交流合作。”李學良表示,“通過中科智匯工場平臺,我們與橢圓時空公司達成戰略相合作,將他們的衛星技術和節點地震儀結合,推動產品在地災監測應急安全方面的運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天津大學發布新型隧道巡檢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