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海上”稻田夢

        中國青年報 2021-05-27 14:45:04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水稻”科研人員張樹寅(前)、于萌(中)、顧曉振(后)在稻田里進行研究,田間掛起隔離膜,防止花粉偷偷授粉“交流”。海南一年四季均可開展水稻試驗研究,特殊的熱帶氣候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讓一個品種的育種周期縮短三分之一至一半。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水稻科研人員(左至右)殷會德、彭南錫、張樹寅、于萌、顧曉振、徐帥在水稻田內。他們標記表現較好的水稻材料,記錄其優良特征。張茂/攝

        2021年5月24日,海南三亞,袁隆平生前工作過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門口擺滿了鮮花,自發前來獻花的市民絡繹不絕。沙曉峰/人民視覺供圖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科研人員收獲的不同水稻材料種子,優良品種可能就在其中。張茂/攝

        2021年4月5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多張防鳥網連成一片,覆蓋整片稻田。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鹽堿水稻試驗基地,科研人員用特定比例的海水灌溉水稻。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鹽堿水稻試驗基地臨海而建。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科研人員于萌在田間開展雜交試驗:整理稻株稻穗,剪穎去雄。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科研人員張樹寅剝殼品嘗水稻材料,初步判斷其品質。張茂/攝

        2021年4月6日,海南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結實的雜交稻穗。這表明雜交試驗成功,可以收獲雜交種。張茂/攝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傳來時,研究水稻育種的張樹寅從海南三亞的南繁試驗田回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剛過一周。幾天過后,仍有市民前往袁老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寄托哀思,張樹寅和伙伴們卻在短暫的哀悼后迅速回到預定的工作軌道:用于研究和生產的水稻種子已完成分批播種,到了該插秧的時候,“最好的追思就是對他遺志的繼承。”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于2016年成立,時年86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親自掛帥擔任研發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袁隆平將這個研發中心的目標定在3年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300公斤。也是從2016年開始,張樹寅和同事每年秋季奔赴三亞南繁基地進行水稻播種,待到次年四五月水稻成熟采收后,再帶著培育出的優質耐鹽堿水稻品種返回青島進行下一步的研究。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有近百畝的試驗田,里面選育著近2000份水稻種質資源。張樹寅見過袁隆平3次,每次都是在田間,最近一次見面就在南繁的試驗田里。那是2019年,當時已經89歲的老人總把“下田去,下田去”掛在嘴邊,要去田里實地看看水稻,讓張樹寅至今印象深刻。

        這種實干的追求被更年輕的科研人員繼承了下來。張樹寅是80后,同行的同事里最年輕的已是1995年生人。今年5月,海南的南繁試驗田又迎來了實驗稻的采收。清晨日頭剛起,張樹寅和同事戴好遮陽帽,一手拿著試驗記錄本,一手揣著大容量水袋,便鉆進綠色的稻浪,一待就是一上午。

        何為“海水稻”?張樹寅說,它并非是在海水里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堿水稻,一般是指能夠在鹽分濃度為0.3%以上的土壤正常生長的水稻,可以生長在沿海灘涂和內陸鹽堿地。

        “人類從未停止過向險惡的自然環境挑戰。在鹽堿地上種植‘海水稻’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張樹寅介紹,水稻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開發利用1億畝鹽堿地,按最低畝產300公斤稻谷計算,可解決8000萬人口的糧食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潛在的巨大經濟效益。合理開發沿海灘涂和內陸鹽堿地種植水稻,可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稻谷產量。

        在顆粒飽滿的稻穗之間,6名科研人員每日例行對稻田進行巡查、選取稻株開展雜交實驗、對成熟水稻材料手工脫粒……平均需要經歷8次更新換代才能獲得一個穩定的新品種。

        “海南一年四季均可開展水稻試驗研究。借助三亞特殊的氣候優勢,用于冬季加代育種和小批量生產制種,同時進行熱區水稻品種的選育,科研時間能縮短一半。這早已成為我國育種專家的共識。”張樹寅說。

        同張樹寅一樣,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工作者紛紛往海南“遷徙”。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有700多家科研生產單位與高等院校活躍在南繁基地,全國近70%的農作物新品種都經過南繁的“洗禮”。

        最讓人們擔心的,就是水稻灌漿時期的鳥害與鼠害。如不及時采取措施,科研人員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或許一朝覆滅。如白紗般的防鳥網細細密密鋪滿整個稻田、一面面人工搭建的隔離膜阻止了田間花粉悄悄“交流”授粉、遇上半個手掌大的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就用手將它們悉數挖出……這批年輕的科研人員說,他們“像守護自己的孩子般守護水稻。”

        2020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全國的海水稻示范種植面積達10萬畝,多地測評畝產都超過1000斤。這不僅助力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當前我國約有15億畝鹽堿地,是國家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許多人仍在奔忙、奮斗,力圖利用數億畝的鹽堿地發展“海水稻”,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在不久的將來,袁隆平院士“億畝荒灘變良田”的愿景或將成為現實。

        邱江華 寫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續寫 海上 稻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