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8日,楊湘云從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完成了近4年的種子儲藏生理學學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后她回國參與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項目建設的全程。
從籌劃到建設,再到成功運營,作為總工藝師和原保藏中心負責人,她有太多的記憶和感悟。
“參加種質庫建設和運行工作歷時22年,我雖然時常感到很辛苦很累,但同時感到非常幸運,自己能參加這么重要的工作,并遇到支持和信任自己的領導和團結友愛認真工作的同事們。”楊湘云說。
站在這個平臺上,她也被賦予了很好的機會,與國際國內科研機構頻密交流,學到很多關于戰略種質資源及其保護相關知識;并且還要與院所不同部門和院外機構等協調破題,得到很多鍛煉——“此前我幾乎沒有做過類似工作,也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支持幫助”。
回顧過往,楊湘云最衷心感謝的,還是當年一起參加項目前期工作組的成員,大家曾一起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說起為什么選擇在云南建設這樣的科學裝置,楊湘云說,中國西南山地西起藏東南,橫穿川西地區,向南延伸至云南北部和中部,這里氣候類型多樣,地形復雜,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這里有16201種高等植物物種,其中48%為中國特有的植物,而且29%為該地區特有,是享譽全球的“植物王國”,同時它也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寶貴的動植物資源亟待保護。保護好云南及周邊的地區、青藏高原的生物種質資源,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中之重。
“它建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跟世界上其他的大庫完全不一樣。其意義在于可以更好地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楊湘云強調,這里生活著20多個少數民族,占云南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少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植物利用知識,但這些知識通常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許多知識目前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在收集保存植物資源的同時,學者們還可以通過調查這些傳統植物利用知識,進行搶救性收集和保護。
談及種質資源庫的安全性,楊湘云頗為自豪。“昆明元寶山山頂海拔1958米,即使未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或發生其他災難性地質事件,這座寶庫也會巍然屹立。”(趙漢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胚胎“聽聲”準備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