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0萬人聽院士“面對面”學術報告會

        中國科學報 2021-05-31 20:30:05

        5月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舉行學部第七屆學術年會全體院士學術報告會。中科院院士丁仲禮、李儒新、包信和、高福、焦念志、黃如、翟婉明7位院士分別作了學術報告。報告會進行同步直播,超300萬人通過網絡觀看了此次報告會。中科院學部學術和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梅宏主持報告會。

        丁仲禮重點介紹了中科院學部碳中和咨詢項目的情況,該重大咨詢項目從固碳、能源、政策3個方面分9個專題開展咨詢研究,通過科學預測未來能源消費總量,統籌考慮生產生活能源消費,分析非碳和碳基能源結構比例演進路線及非碳低碳變革技術和現有技術迭代供給等,研判必須的碳排放數量,并通過分析生態系統固碳現狀及潛力、固碳技術等,匯總描繪我國碳中和框架路線。項目研究成果將提供給專家學者和公眾討論,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

        李儒新以“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交叉融合”為題,闡述了高功率激光和高能粒子加速器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相互促進交叉研究發展的有關情況。他指出我國在高功率激光與高能粒子加速器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激光離子加速領域做出了很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理論和實驗工作。新型同步輻射光源作為高性能的寬波段光源用戶裝置,除了在高能物理和產生閃裂中子源方面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外,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能源科學等研究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信和從能源化學和能源材料研究入手,深入分析化石能源優化利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和CO2高效轉化利用等領域涉及到的能源科學基礎,并對促進實現碳中和的氫能技術、CO2資源化利用技術(CCUS)等進行了展望。他認為,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必須徹底顛覆從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重構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世界能源新結構。

        高福的報告闡述了新冠病毒是什么、從哪里來、如何感染人類等關鍵問題。他表示,疾控事業的發展要向科學要答案,科學助力了傳染病的防控,同時也助力了慢性病防控、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干預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健康中國的建設發展更要向科學要答案。疫情再次證明,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焦念志指出海洋負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報告根據國內外海洋碳匯最新研究進展、結合我國海區的實際情況,討論海洋負排放的理論與方法、可實施的路徑與方案,涉及陸海統籌增匯、近海缺氧環境增匯、海水養殖區增匯、海岸帶藍碳增匯、黏土和礦物增匯、以及珊瑚礁生態系統增匯等。焦念志認為應該要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學家領銜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出海洋碳匯國際標準,為我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黃如從集成電路技術現狀出發,從器件、材料、工藝、電路架構等多個層次探討了推動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新路徑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當前,集成電路技術已進入后摩爾時代,面臨尺寸縮小瓶頸、能耗瓶頸及算力瓶頸等諸多挑戰,技術發展進入重要的歷史轉折期,線寬縮小不再是唯一技術路線,而是走向功耗和應用為驅動的多樣化發展路線,技術革新呈現“N分天下”的態勢。

        翟婉明在回顧中國鐵路提速和高速鐵路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中國高鐵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工程科技挑戰,特別是在高鐵設計階段和運營階段分別面臨的主要科技挑戰。翟婉明指出未來中國高鐵應在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智能養護維修、智能服務等方面推進技術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中國高鐵智能化水平,從而率先建成國際領先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七位院士的報告從科學前沿熱點、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結合有關科學研究成果,以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闡述了對科學問題的認識和建議,指出了相關科學問題的發展方向。(高雅麗 李晨 王之康)

        關鍵詞: 300 院士 面對面 學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