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購買,也是節約行為

        北京晚報 2021-05-31 22:00:05

        據本報報道,近日,一些熱門商圈或社區超市以白菜價售賣臨期食品,不少消費者對此十分買賬。有的囤貨黨因為愛上臨期食品,甚至一改此前的購物習慣。此外,有的網購平臺還采用更為直接的“倒計時”定價法,讓不少人眼前一亮。

        為了保證食物品質,直接扔掉快過期的食品,是一些超市、熟食店、烘焙坊的通行做法;也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會專門翻找挑選日期最新的食品。由于商家和消費者對臨期食品都另眼相看,所以,眼睜睜看著臨期食品變成過期食品。且不說勤儉節約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反食品浪費已經明明白白地寫入法律。一般的食品,只要還在保質期內且按要求貯存,食用安全就不會打折;如果因“色香味”中的某項指標不佳,將它們銷毀或遺棄,既是一種對消費主義的過度追求,也不符合反食品浪費法的立法精神。

        日前,南京一家面包店因扔掉品相不好和當天未能售出的面包,受到網友批評,并被監管部門責令改正。到底怎么處理臨期食品才算妥當,一時成了社交網絡的熱議話題,這也是餐飲類商家的必答題。在種種建議中,為加速臨期食品的售賣,通過降低價格吸引消費者,不失為一個降低成本、物盡其用的好辦法,大多數店鋪表示愿意采納。

        隨著臨期食品成為熱門話題,臨期食品也比以前熱銷。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年輕人開始青睞臨期食品。出于珍視糧食外加物美價廉的考慮,用白菜價去買臨期的好貨,在年輕消費者中形成一股新風潮。瞄準臨期食品表現出的巨大市場潛力,不少投資人已將其當作新風口。

        值得提醒的是,售賣臨期食品,初衷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減少浪費,相關的生意經可不能因一味逐利而變味。安全第一,必須是臨期食品的售賣底線,如果發現把過期食品重貼臨期標簽、低價出售等違規現象,監管部門應該從嚴處罰,決不姑息。另外,在實際銷售中,許多超市會將不同保質期的食品進行混賣,不僅容易混淆消費者的判斷,也降低了打折出售臨期食品的效果。《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草案近日出臺,明確鼓勵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設專區集中陳列出售。對此,超市、商場、便利店等涉及食品銷售的場所應該給臨期食品留出標示醒目的專屬區域,同時打磨服務細節,保障臨期食品的購物體驗。

        臨期食品升溫,就是給“舌尖上的浪費”降溫;一買一賣之間,體現節儉低耗的經營智慧,折射趨于理性的消費態度。臨期食品備受青睞,不僅是買賣兩者間的雙贏,更是社會發展和資源節約間的共惠。隨著越來越多的臨期食品“變廢為寶”,勢必會節約更多優質的公共資源,有助于實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和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殷呈悅)

        關鍵詞: 購買 節約 行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