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胡璐)我國草種業產業體系發展滯后,已成為草原生態建設和草業發展的突出短板。一些專家建議,應開展科技攻關,加強政策扶持,大力發展草種產業。
這是記者在近日舉辦的草種業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說,近年來我國草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取得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草種資源保護體系不健全。草種資源本底不清,珍稀特有種質資源喪失風險加劇。
——優良草種培育與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國審草品種只有600多個,而美國登記的禾草品種就有5000多個。
——產業體系發展滯后。我國每年草種需求總量的30%需要進口,草原生態修復亟需的鄉土草種生產尤其缺乏。
——草種管理不完善。我國缺乏有效的草種認證和鄉土草種管理制度,草種生產、推廣等環節存在不足,草種質量得不到保證。
“這些問題帶來的生態安全和草畜產品食品安全風險日益嚴峻,必須盡快補上草種業這一短板。”他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認為,應加大草種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力度,加強草種種子庫建設,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的新格局。搭建草種育種研發平臺,并不斷提高鄉土草種的生產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有緒建議,建立長期穩定的草種業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草種質資源保護、種子生產基地的投入力度,建立草種發展基金,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建立多元化投資融資渠道,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草種企業。
“企業是種業發展的主體,要圍繞草種企業做大做強、做專做精,出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蔣有緒說,要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激勵有效、約束有力、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種業育種創新資源、人才、技術向企業聚集。
不少專家還說,要加強行業管理,推進草種管理法律法規制定和修訂工作,完善草種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相關法律法規和種子檢測體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草種行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上海:科技讓“魔都”充滿“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