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出走”可促進環保教育

        經濟日報 2021-06-11 16:30:05

        近日,一群亞洲象走出云南省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一路向北闖入500多公里外的昆明市郊區。在公眾的關注下,這群亞洲象成為了“網紅”。人們在觀賞象群的有關視頻時,不由得要問:大象出走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很多人認為大象出走是喜劇。確實,這群大象走出保護區后,被無人機、城鄉社區監控鏡頭拍下的各種視頻充滿了奇趣:它們在狹窄的縣城街道漫步,自行打開水龍頭喝水,從卡車上直接卷走玉米等食物,還曾因誤食發酵谷物而醉酒,也曾在野外就地躺下睡覺。

        也有人認為大象出走是悲劇。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大象走出棲息地,是因為當地人砍去許多原始熱帶雨林而大量種植橡膠林、茶林等經濟林,破壞了植物多樣性,導致大象的食物來源減少,大象為了覓食不得不出走。

        兩種說法,孰是孰非?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云南當地的生態環境總體看是向好的。

        目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自然保護區實際面積從原來的360萬畝增加到622.8萬畝。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顯著,且保護區內不允許破壞天然林改種經濟林——這屬于違法行為,會被起訴。

        生態環境的實質向好也可以從大象種群的數量變化看出來。數據顯示,長期在西雙版納生活的野生亞洲象數量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70余頭發展至目前的300頭左右。如果棲息地環境真的持續惡化,大象種群數量豈會越來越多?

        其次,大象出走確實跟食物不夠有關,且涉及嚴肅的“人象爭地”問題,不是輕松的喜劇。

        亞洲象種群不斷增加,與多年來的持續保護和村寨外遷有緊密關系。大象喜食的粽葉蘆、蔗茅等植物,主要生長在低凹河谷地帶以及森林不太茂密的次生林中,在茂密森林中反而產量不高。隨著保護區森林越來越茂密,亞洲象種群又在擴大,大象食物不夠的時候,就會選擇到更外圍的次生林覓食。

        事實上,大象出走事件已不鮮見。此前,亞洲象闖入保護區附近的居民活動區域,造成社會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的事件已多次發生,當地政府為此構建了亞洲象監測預警體系,及時通知居民避開撒野的大象,還探索建設食物源基地吸引大象覓食,大大減少了亞洲象“肇事”記錄。

        理性地看,大象出走其實不是單純的喜劇或悲劇,而是一場需要人類以積極正面態度與象群共同“出演”的環保正劇。這是一次重要的生態文明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機會。野生象在鏡頭下洗澡、嬉戲、覓食、小憩,既給學者提供了難得的科研素材,又給公眾提供了寓教于樂的窗口。

        就在這群北闖云南省城的大象成為“網紅”之際,還有另一群大象離開保護區南下,闖入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并滯留不走。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本身就是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大象頻頻從保護區出走,意味著當地人與大象共處將越來越成為常態化事件。在深入研究亞洲象習性的基礎上科學施策,努力實現人與象和諧共生,是我們的目標,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中最為理想的一種狀態。(佘惠敏)

        關鍵詞: 大象 出走 促進 環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