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11日發布最新版科學報告《爭分奪秒,實現更智能的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至2018年間,全球在科學領域的投入上漲了19%,科研人員數量也增長了13.7%,新冠危機繼續推升了這一趨勢。
但報告也指出,這些數字背后隱藏著顯著的不均衡:僅中美兩國已占這一增量的近三分之二(63%)。而五分之四的國家仍然遠遠落后,其對科學研究的投資占GDP比重不足1%。因此,科學領域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國力格局。
教科文組織每5年發布一版科學報告,提供全球科學和科學政策的全貌,包括科學領域治理趨勢的最新情況。最新版報告由來自52個國家的70位作者撰寫,匯總了有關經費、人員、科學出版和專利的數據,跟蹤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進度、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迅速推進,以及新冠疫情對全球研究和創新的影響。
根據最新報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領域顯現出極強活力,僅2019年就有超過15萬篇文章發表。中低收入國家相關研究激增,貢獻了2019年出版量的25.3%,而2015年僅為12.8%。在過去5年里,30多個國家出臺了關于該領域的具體戰略,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毛里求斯和越南。
相對而言,其他對未來至關重要的研究領域吸引的投入明顯減少。以2019年為例,碳捕獲和碳封存研究僅產出2500篇文章,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六十分之一。在該領域領先的10個國家中,有6個國家(加拿大、法國、德國、荷蘭、挪威和目前的領跑者美國)對該主題的研究正在下降。同樣,可持續能源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僅占2019年全球出版量的2.5%。
報告指出,要挖掘科學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全部潛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努力為科學提供必需的工具至關重要。正如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所言:“我們需要降低科學中的不平等,強化科研合作,使科學更為開放。諸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健康狀況下降和流行病等當前挑戰都是全球性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動員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共同應對。”
雖然國際科學合作在過去5年中有所進步,但僅涉及全球出版量的四分之一。此外,盡管與新冠病毒的斗爭催生了巨大的集體驅動力,但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研究合作還面臨許多障礙。超過70%的出版物仍僅面向少部分研究人員開放。這些障礙是不公平和低效率的緣由,報告記錄了為消除這些障礙所做的努力。科學知識的流通和傳播需要新的模式。
這也正是教科文組織正在開展的工作。教科文組織自2019年開始著手制定一份關于開放科學的全球性規范文書。若該建議書于今年11月舉行的下一屆大會獲得通過,將為國際社會提供共享的定義和框架,以發展全世界所需要的透明、包容和高效的科學。
報告還強調了科學領域的多樣化的重要性。關鍵領域必須讓全人類參與其發展。另外,報告發現,全球科研人員中僅三分之一是女性。雖然在生命科學領域幾乎已實現了性別占比均衡,但在眾多新興領域,性別平等仍很遙遠。譬如人工智能領域,其勞動力中女性僅占22%。無論是為了現在還是未來,這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允許社會的不平等被未來的科學復制或放大。
科學確需將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面對當今和未來的挑戰。報告呼吁恢復公眾對科學的信心,科普將是極為重要的實現途徑。報告指出,今天的科學有助于塑造明天的世界,這就是為何必須通過雄心勃勃的科學政策以優先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記者 李宏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