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綠色路 打優質牌 領跑農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綜述

        中國農網 2021-06-18 17:15:05

        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簡稱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是農業農村系統推出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是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領跑者,更是實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多年來,全國綠色食品工作系統聚焦農業農村主責主業、主動融入重點工作,為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四五”,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發展迎來戰略機遇期。日前召開的2021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充分發揮綠色有機地標工作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立新功。

        產管結合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鹽池灘羊、涇源黃牛肉、中寧枸杞……這些充滿“寧夏元素”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如今已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市場站穩了腳跟。無獨有偶,在2020江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廣東)展銷會上,贛南臍橙、廣豐馬家柚、婺源綠茶等江西綠色有機農產品創下了1800余萬元的現場交易額,拿到了1.3億元的訂單。

        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出現在普通消費者的菜籃里和餐桌上,這是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成效最直觀的反映。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張華榮表示,“十三五”時期是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全面加快發展速度、總量規模迅速擴大的五年。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總數超過5萬個,每年向社會提供產品總量超過2億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總數達到808個,面積超過2億畝。

        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總量規模站上新臺階,質量水平同樣穩中有升。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20年,有關方面抽檢8673個綠色食品,合格率99.54%,較上年提高了0.12個百分點;抽檢307個有機產品,合格率為99%。

        質量穩定可靠,根本上是“產出來”的。各級工作機構全面強化標準化生產,“十三五”期間制修訂綠色食品標準85項,有效使用的綠色食品標準達141項;推進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區域性生產操作規程編制,啟動了生產操作規程“進企入戶行動”,這被認為是決定全局性的關鍵舉措。

        品牌信譽良好,關鍵是“管出來”的。多年來,各級工作機構嚴把審核登記、證后監管兩大關口,強化審查工作機制,突出現場核查、專家把關環節,全面落實企業年檢、產品質量抽檢、市場監察、風險預警、產品公告等證后監管5項制度。僅2020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就撤銷了17家企業36個產品的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對80個各類市場開展市場監察,整改112個不規范用標產品。

        生產端、監管端同向發力,筑牢質量安全底線,切實提高了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的品質和公信力,為平穩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示范引領 帶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具有顯著的理念、標準、質量和品牌優勢,突出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多年來,通過開展綠色有機地標認證(登記)和示范,一大批優質農產品拿到了大市場的“敲門磚”,一大批特色農業產業煥發生機,帶動眾多農民脫貧增收致富。

        “中國三大名柚”之一的重慶梁平柚,曾陷入“一斤賣不上一塊錢”的窘境,產業面臨萎縮。近年來,當地以地標登記保護為抓手,著力改善生產條件、制定技術標準和生產規范,柚農從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中獲益匪淺。如今,梁平柚鮮果售價就能高出市場價兩三成,柚子膏、柚子全果粉等加工進一步提升附加值,“中華梁平柚海”的柚農們吃上了“旅游飯”。

        像梁平柚一樣,通過開展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生產而打贏“翻身仗”的不在少數。據調查,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比普通農產品價格高出10%~30%甚至50%以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增效增收。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在申報“五優先”、費用減免等措施支持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品牌扶貧之路。

        扶優培優,關鍵是產業有內生動力、產品有市場說服力。近年來,全國綠色食品工作系統持續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培育。2018年起,連續3年開展“春風萬里綠食有你——綠色食品宣傳月”行動,連續舉辦綠色食品博覽會、有機食品國際博覽會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專展,打造有影響力的全國宣傳推介平臺。

        各地積極行動,走出去、請進來,全渠道推廣,多場景營銷,提升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黑龍江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打造綠色食品商城,發揮客流和地標IP優勢,為“龍江綠”開辟打品牌、闖市場的快速干道。甘肅篩選出30個“兩品一標”產品,從產地環境、營養價值等方面進行特征性指標分析并向社會公布,增強品牌公信力。江蘇今年探索開展綠色有機餐廳認定,打造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有機農產品體驗地。

        品質過硬,品牌可靠,消費體驗佳,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正在贏得市場的認可。據社會機構調查,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品牌的知曉率達73.5%,忠誠度達60%。以綠色食品為代表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拉動力進一步增強,僅2020年綠色食品銷售額就超過5000億元,出口額超過36億美元。

        穩中求進 找準重點開新局

        目前我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總量規模還不能充分滿足消費需求,產業結構需進一步優化,質量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有待加強,品牌影響力需進一步提升。進入“十四五”,全社會對綠色有機地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座談會提出,到“十四五”末,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數量達到6萬個;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品牌效應顯著,服務三農大局的功能進一步增強。

        扎實推進,久久為功。張華榮表示,要突出抓好“穩、嚴、實、優、響、新”六大重點:穩定節奏、把控風險,穩步增加總量規模,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嚴格審查、嚴格監管。全面落實證后各項監管制度措施,強化淘汰退出機制。壓實責任、落實制度,重點解決現場檢查、證后監督檢查“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繼續推進質量追溯管理。優化結構、優化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產業布局,打造一批規模大、影響廣、效益高的產業集群。擴大用標、唱響品牌,繼續實施“綠色食品標志規范使用行動”,促進品牌融合發展,積極引導“綠色有機地標+”。開拓創新、激發活力,進一步健全完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推進綠色食品標準和技術落地。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圍繞重點部署工作,各地已經行動起來。安徽將綠色食品產業作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寫入本省“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程;浙江推動“一標一品”集群化發展,積極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路徑;福建探索綠色食品審核全程信息化,建成的綠色食品審核管理系統今年已在6個產品的申報審核中應用,規范流程、提高效率……進入新階段,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肩負新使命、開啟新征程。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丁樂坤

        關鍵詞: 綠色 優質 領跑 農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