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巨浪一號”總設計師,用生命寫就“導彈人生”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6-23 17:00:04

        編者按:他的一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是一介書生,用自己的畢生智慧和心血,矢志報國、忠貞不渝;他更是一位勇士,幾十年默默為國鑄造“神劍”,守衛和平,護佑家園。他是“兩彈一星”元勛,著名火箭與導彈技術專家黃緯祿院士。本期《了不起的軍工人》,讓我們一起走近黃緯祿的傳奇人生。

        一條噴火的蛟龍躍出水面,呼嘯著飛向碧空,在海天間繪出一幅壯麗景觀。39年前,“巨浪”嘯九天,我國從此成為具有自行研制潛地導彈和水下發射戰略導彈能力的國家。

        許多人并不知道,巨浪一號總設計師是“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固體戰略導彈奠基人黃緯祿。他傾盡畢生心血為國鑄“劍”,第一枚彈道導彈、第一枚搭載核彈頭的導彈、第一枚潛地導彈……中國戰略導彈事業的每個里程碑都鐫刻著他的名字。

        黃緯祿早年畢業于原中央大學,后來到英國留學。彼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煙正烈,一次偶然的機會,黃緯祿在展覽中見到了“導彈”。

        1957年,在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五院,黃緯祿開始了他的“導彈人生”。一切得從頭來,這些半道出家,志在必成的科研人員,白天泡在實驗室里琢磨,晚上在燈下消化所有能找到的外國資料。但是,正當仿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

        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三個月后,中國成功發射第一枚運載火箭。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丟掉拐棍,大步前行了。

        1960年11月,中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取得了我國導彈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

        1964年6月,“東風二號”圓滿成功,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中國導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世界……

        短短10年,中國導彈事業走過了從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創新之路,取得被國外稱為“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的進步。

        1970年,新的挑戰來了。黃緯祿臨危受命,擔綱我國第一型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從一開始心里沒底,到經過一段預研攻堅之后設計出“臺-筒-艦”路線,黃緯祿太“強悍”了,這個模式不但大大減少了試驗環節,而且極大地降低了試驗成本,根據實際測算,為那時并不富裕的國家省下幾十億元之多!

        1982年10月12日,黃緯祿對這個日子記憶深刻。這一天,一支白軀神箭躍然出水,呼嘯著騰入碧空……它向全世界宣布:我國第一枚水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11年11月23日,黃緯祿走完了近一個世紀的壯闊人生。臨終前,他說“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

        科學顧問

        楊筆豪 航天科工二院黨委工作部部長

        策劃

        戰 釗 宋雅娟

        統籌

        羅朝暉 王國龍 李 喬 趙清建

        本集編導

        宋雅娟 

        剪輯

        于國正

        聯合出品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光明網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