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戰系統、電子支援系統,有什么區別?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6-24 02:00:05

        baoyumao:看介紹外國軍艦時,有“電子戰系統”,還有“電子支援系統”,這兩種有什么不一樣?

        艦艇上的電子戰系統是一個統稱,包括電子支援措施(ESM,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和電子對抗措施(ECM,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s)兩類。

        電子支援措施(ESM)是頻譜空間中的“偵察兵”。依靠高靈敏度的接收機,電子支援系統可以截獲周邊的雷達信號,測定輻射源的工作頻率、方位、脈沖寬度、脈沖重復頻率等參數。

        利用電子支援系統,艦艇可以進行不間斷的電子情報收集,可通過電子設備類型、數量來預判敵方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將截獲信號與數據庫比對,還能完成對目標的識別,實現在不依賴雷達、不打破無線電靜默的前提下,進行海空環境監視。這對于無法安裝大型雷達的小型艦艇或隱蔽性要求高的潛艇部隊來說,尤為重要。

        ▲ ESM系統是潛艇隱蔽獲取周邊態勢信息的重要手段,“奧斯卡”Ⅲ級潛艇,指揮臺上升起的桅桿中,最高最粗的那個是雷達和ESM天線,后面有圓錐形天線罩的是衛星通信天線。

        另外,即便是同一型號的雷達,每部產品的實際輻射特性,也會有細微差別,構成了其獨一無二的“電子指紋”。如果電子情報數據庫足夠詳實,甚至可以實現對特定平臺,比如具體哪一艘軍艦的識別。

        一旦截獲制導雷達跟蹤信號、導彈控制信號或末制導雷達尋的信號,電子支援系統可以迅速向己方發出威脅告警,并引導電子對抗措施及時釋放干擾。

        電子對抗措施(ECM)包含了進攻性的有源電子干擾和防御性的有源無源誘餌等自衛干擾手段。電子支援系統截獲并分析出的敵方輻射源類型、頻率、方位等信息后,電子干擾就可以大舉“進攻”。

        針對不同的雷達,可采取噪聲干擾和欺騙干擾多種形式。噪聲干擾非常“直白”,就是靠功率來“硬剛”,使對方的雷達回波“淹沒”在噪聲信號電平中,無法檢出。欺騙干擾更加“陰險”,可以概括為“接、化、發”三個字:“接”,截獲敵雷達信號;“化”,將信號進行處理;“發”,將處理后的信號發回去,從而產生距離或速度、角度等信息不同的虛假回波信號,讓敵方雷達無法判別真實目標。欺騙干擾很適合對導彈的末制導雷達進行干擾。

        ▲ 早期的ESM天線陣列很容易識別,圖為上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海軍艦艇桅桿頂端的UA-8電子偵察天線。

        ESM和ECM的天線,過去多為分散配置,外形也不同。ESM系統要對信號從空間上進行幅度、相位的比較,來實現測向,因此需要采用陣列天線。ECM系統的干擾天線有兩種配置:需壓制多個目標時,使用寬波束喇叭天線;需集中功率對抗時,采用窄波束高增益天線(比如類似雷達的鍋狀)。

        隨著技術發展,多波束天線陣開始應用于艦載電子戰系統,使其對抗多目標的能力大大增強。比如廣泛裝備美軍艦艇并出口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AN/SLQ-32(V)系統,從截獲目標信號到發出干擾信號僅需十毫秒,干擾功率可達兆瓦級,可同時使用140個波束對抗80個目標。

        ▲ 美國海軍的AN/SLQ-32電子戰系統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改進升級仍廣泛安裝在各類艦艇上,圖為AN/SLQ-32(V)3型,有多個不同頻段的接收和干擾天線陣面,安裝在艦艇兩側。

        ▲ 2016年投產的AN/SLQ-32(V)6型將天線陣面整合為一個,外觀更為簡潔。

        現在,又有了采用相控陣體制的新一代電子戰系統,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將干擾波束精確地對準目標方向,同時干擾能量分配更為靈活,有效干擾功率和多目標應對能力進一步提升。而且電子偵察、電子干擾系統可共用一組天線,外部設備更為簡潔,有利于艦艇隱身。

        ▲ 采用有源電掃陣列的新一代電子戰系統結合了集成桅桿技術,實現了雷達、電子戰、通信射頻功能共享,圖為美國海軍EW/IO/COMMS測試樣機。

        馬巖:軍事科普活躍作者,畢業于解放軍理工大學,有多年部隊信息化部門任職經歷,擅于普及電子戰相關知識。近年來累計發表科普作品20余萬字,負責少年兒童出版社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叢書的雷達與電子戰部分。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馬巖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