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醫院史鎖芳:中醫藥在疫情中發揮全鏈條積極作用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微信 2021-08-05 05:00:04

        醫藥是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金鑰匙,幾乎每個家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中醫藥。但您究竟對中醫藥的知識了解多少?您和您的家人在應用中醫藥過程中,是否踩到了不合理用藥的“雷區”呢?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瑞教授介紹,中醫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越加豐富多彩,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人們也更加注重自身健康,尤其熱衷于中醫養生保健。但很多人對中醫藥的認識不準確、不科學。

        勿自行遣方用藥

        張瑞介紹,在出門診時,經常遇到好多患者來看病直接就說自己身體“陰虛”或者“陽虛”,讓大夫調理。經過望聞問切和充分的溝通后,就診的病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中醫看病不是僅僅依照癥狀就能診斷了的,必須要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來辨證施治。

        今年已經八旬的譚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老人家是一位退休干部,兒女都在國外生活。非常熱愛中醫養生的譚奶奶,各大衛視的養生專題和報刊文章,她都期期不落,學到了不少中醫養生知識。時間長了,老人有了一些感悟,變得無師自通起來,擅自將中醫養生節目中的某款方劑當茶飲,喝了一段時間后,老人口舌生瘡,牙齦出血,整天昏昏沉沉的。經張瑞悉心查找原因,原來譚奶奶的“藥茶”中含有大量補益氣血的成分;不僅如此,老人家還自行加大了藥量,致使氣血過盛,經絡壅塞化熱,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上火”。張瑞強調,中藥調理一定要找專業的中醫大夫辨證論治,定期復診調方,確保“中病即止”。

        中醫治病有獨特優勢

        很多人認為,中醫只適合養生調理,不適合治病,治病還得靠西醫。張瑞解釋,中醫有著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是古人長期同疾病做斗爭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結晶,其優勢不可替代。

        還有一些人認為中醫“慢性子”,不像西醫那樣,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醫療效果。事實上,中醫對于很多疾病,只要辯證準確,大多療效顯著,例如許多外感疾病,汗發邪去,藥到病除。張瑞介紹,他在門診經常遇到嚴重失眠且精神狀態極差的患者,經過針灸和耳穴按壓后,當天睡眠質量就得到了明顯糾正。還有一部分疼痛性疾病患者,幾針下去就會減輕痛感,乃至消除。而人們熟知的中成藥速效救心丸,內含川芎、冰片等成分,對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藥效確切而迅速,堪稱救急良藥。

        中藥不可濫用

        還有人認為,中藥純天然,沒有任何副作用,即便有毒副反應,也不像西藥那么大。張瑞明確指出,“是藥三分毒”,人在健康的時候,身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若陰陽失衡、失調、失序,就會釀成疾病。這就要通過對藥物偏性的運用,從源頭上清除潛伏的疾患。正因為藥物固有的偏性,如果藥不對證,自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非但不能除病,反而“雪上加霜”。

        臨床上,有一部分藥物是有明顯偏性或毒性的,比如烏頭和附子之類。張瑞解釋說,附子被稱為“扶陽第一藥”,但此藥含有烏頭堿,服用不當極易引發心悸、口舌麻木等癥狀,事先必須進行煎煮而減輕毒性。這就不難看出,中藥在應用過程中是相當復雜的,不僅需要對證和注意劑量等細節,而且炮制方法、煎煮時間、煎煮方法、相互配伍也同樣重要。如果沒有專業中醫師指導用藥,是容易“踩坑”的。

        中成藥因其有歷史悠久、療效獨特、服用方便以及不良反應小等諸多優點。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進步,中成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臨床適用范圍也越來越廣,中成藥濫用誤用的現象也隨之大量出現,有些中年男性遇到尿頻、尿急和腰酸之時,就自行上網自我診斷,常常草率地自我認為是陰虛或陽虛,接下來隨意購買一些百姓耳熟能詳的中成藥,比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等常見補腎藥,頑疾不僅沒解決,病情反而有所加重。有的患者因胡吃海喝,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就隨心所欲地服食人參健脾丸,結果胃口非但未改善,脹氣卻越加嚴重了。

        因此,如何正確合理選用中成藥,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張瑞強調,中成藥必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在望聞問切、全面把握病情的基礎上遣方用藥。如果僅僅把患者癥狀或化驗指標視為開中成藥的依據,寒熱不分,虛實不清,陰陽顛倒,像用西藥一樣,不但效果不好,甚至“南轅北轍”,貽誤了病情。同時,張瑞提醒,要注意中成藥的應用禁忌與注意事項,對特殊人群,如妊娠婦女,應詳細詢問和了解現病史、過敏史等相關信息,避免藥害事件的發生。衣曉峰 劉效姬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