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發展簡史④人類首次太空行走為何如此驚心動魄?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08-09 16:45:07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和美國開展了激烈的太空競賽,競賽的核心內容就是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也就是天地往返技術、交會對接技術和艙外活動技術。

        1964年10月12日,“上升-1”號宇宙飛船發射升空,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為了能容納三名航天員,“上升”號飛船去掉了彈射座椅,換上了三個帶有減震器的座椅,但即使這樣,三位宇航員身著航天服也擠不進去,為此把航天服改成了普通的飛行服。

        但是,采用普通飛行服也在后來付出了代價。1971年,“聯盟-11”號宇宙飛船就是因為座艙失壓,三名宇航員沒有穿太空服導致他們在飛行中死亡。

        1965年3月18日,“上升-2”號載著兩名航天員——列昂諾夫和貝里亞耶夫,又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是由列昂諾夫完成的,他通過氣壓艙進入太空,靠一根5米長的繩子與飛船連在一起。返回飛船時,由于航天服在真空中膨脹起來,列昂諾夫怎么也無法通過艙口,經過了8分鐘的掙扎他才回到飛船中。

        太空行走又稱為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蘇聯人列昂諾夫完成歷史性的太空行走三個月后,1965年6月3日,美國宇航員愛德華-懷特也實現了太空行走這一壯舉,保護他的是一根8米長的繩子。懷特還在氧氣推進劑的幫助下,做了單足旋轉,此次太空行走持續了創紀錄的23分鐘。

        除了艙外行走技術以外,交會對接技術則是由美國首先實現的。交會對接是指兩個航天器,如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在太空軌道上交會對接,合并成在結構上連成一體的航天器的過程。

        1966年3月16日,美國航天員乘坐“雙子星座-8”號飛船,手動操作交會過程,與無人“阿金納”目標飛行器對接,實現了兩個航天器之間的首次交會對接。

        當然這個過程非常危險,在交會對接以后,整個飛行器出現了旋轉,并且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兩位宇航員就要失去意識。這個時候,阿姆斯特朗非常沉著,他利用本用于返回地球的推進劑阻止了飛船的旋轉,控制了整個飛行器。

        而后,美國的“雙子星座”飛船也進行了多次的交會對接,實現了人類對交會技術的熟練掌握。

        雖說前蘇聯率先掌握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天地往返技術,率先進行了人類的首次出艙活動技術,但是實際上,美國的“雙子星座”飛船通過“雙子星座-3”號到“雙子星座-12”號,這10次的載人飛行進行的多次艙外活動和交會對接,使美國在真正的技術實力和技術能力上甩開了前蘇聯,這也是后來美國在整個登月競賽中取得成功、擊敗前蘇聯非常重要的原因。

        ?

        專家簡介

        楊宇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

        出???? 品:中國科協 光明網

        監???? 制:戰 釗

        策???? 劃:宋雅娟

        科學顧問:楊宇光

        編???? 導:宋雅娟 武玥彤

        攝???? 像:肖春芳

        后期制作: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關鍵詞: 航天 發展 簡史 人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