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3000多萬年前的“粗壯豫鼠”

        新華社 2021-08-12 14:45:06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金地、董瑞豐)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倪喜軍、李強研究團隊根據在寧夏東部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采集的豫鼠化石,確定了一個豫鼠新種“粗壯豫鼠”。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據介紹,豫鼠屬是一類具有豪豬型頭骨、松鼠型下頜的嚙齒動物,屬于嚙齒目梳趾鼠超科。現生的梳趾鼠類物種多樣性較低,僅有4屬5種,且地理分布上局限于北非和東非;梳趾鼠類化石種類的多樣性則較高,目前已知的至少有37屬,在約5600萬年至530萬年前,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在我國,目前已知豫鼠屬分布于北方和西南地區的12個地點,共有9個種和少量未定種,時代集中出現在距今約4800萬年至3800萬年的中始新世。

        論文的第一作者鞏皓介紹,此次發現的豫鼠新種,是已知所有豫鼠種類中個體最大、齒冠最高、齒尖齒脊最粗壯的,每個頰齒的長度達到半厘米。個頭在嚙齒動物中屬于較大體型。因此新種被命名為“粗壯豫鼠”。豫鼠牙齒特征的進步性表明,其生活的時代要比中始新世稍晚一些,在距今約3800萬年至3400萬年前的晚始新世。

        此外,研究團隊還估算了豫鼠的體重。根據經驗公式計算,豫鼠的體重可能在485克至880克之間。“‘粗壯豫鼠’的體重差不多是普通龍貓的兩倍,是大鼠的兩到三倍。”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倪喜軍說,通過將“粗壯豫鼠”新種與其他已知的豫鼠種類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時期,豫鼠屬呈現出頰齒逐漸增大、齒冠高度增加、體重增長的演化趨勢。

        關鍵詞: 我國 科學家 發現 3000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