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促進健康中國提質升級

        光明網 2021-08-13 15:30:04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只有人民的健康,才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加速”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明確了防、控、治一體的路徑,以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促健康中國“提質升級”。

        把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作為一項遠大工程來抓

        公共衛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大命題,它涵蓋了疾病預防、提高生命質量、健康促進等與公眾健康有關的很多內容。公共衛生關乎每個人健康的“第一閘門”,是在人類對抗傳染病、流行病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事業,不同于普通的醫療服務、臨床治療,而是重在通過預防、監測、宣教等方式促進公眾健康。如在社區,常見的疫苗接種、知識普及、環衛監管、食品安全等,都是我們身邊的公共衛生體系的一部分。

        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始終是須臾不可放松的大事。這次新冠疫情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如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仍有不足、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專業人才薄弱、公衛事業建設的社會力量有待激活等等,這些涉及到人、財、物、機制等方面問題都亟待解決。當前,我們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既要研究如何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機制等問題,也要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和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深化公共衛生體系改革,推動公共衛生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2021年5月13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改革邁出關鍵一步。新機構的成立,不僅能更好地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組織并調動力量進行防控,還能順應健康發展新趨勢,積極應對人民健康發展新需求。樹立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大健康理念,推動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的變革:一是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強化基層衛生防疫”,這是公共衛生體系走向縱深的必然要求;二是通過智能化的新技術,如“互聯網+健康”, 實現防疫和健康知識的新“e”代,打通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單位之間的協同銜接,在疾病病理研究、流行病學監測、預防知識普及上形成“合力”;三是以法律和制度確定健康生活的范式,明確個人、政府、社會的健康防病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促健康中國“提質升級”。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

        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建設20個左右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控救治基地,構建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以完善我國緊急醫學救援體系,承擔緊急醫學救援任務,發揮局部、國內乃至國際緊急醫學救援的巨大作用。同時,通過全面加強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完善綜合醫院傳染病防治設施建設標準,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統籌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區域聯動、人員調集,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提升重大傳染病救治能力。

        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堅持平戰結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推動工作力量向一線下沉。目前,正在實施的國家重點公共衛生項目有:在武漢建設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以帶動提升全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和醫療救治水平;在四川省建設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以構建陸空立體化協同救援體系;在廣州建設的國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使醫防結合更緊密,公共衛生防線更加牢固。進入新時代,通過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公共衛生項目,進一步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陳新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