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科教授聶明團隊發現,在全球尺度上濕地甲烷排放的溫度敏感性主要取決于水位變化,而二氧化碳排放的溫度敏感性不受水位影響。這一發現為精準預測濕地碳循環與氣候變化間的反饋方向及強度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導致氣候變暖的直接元兇。甲烷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在百年尺度上的增溫潛能為二氧化碳的34倍。濕地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庫,也是甲烷最大的自然排放源。
在厭氧環境下,由于濕地甲烷排放對溫度變化的響應強度(即溫度敏感性)遠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學界普遍認為氣候變暖將加速濕地甲烷的排放,并進一步推動氣候變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復雜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并不總處于水飽和的厭氧狀態。事實上,濕地水位受潮汐、降水與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常表現出多樣性(如季節性波動)。盡管如此,全球濕地水位變化如何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溫度敏感性,仍是當前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制約了人們對未來地球氣候系統變化的準確預測。
聶明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考慮全球濕地多樣的水位情景下,濕地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相似的溫度敏感性,而非以往普遍認為的甲烷高于二氧化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不同水位情景發現,濕地水位與甲烷排放溫度敏感性呈正相關關系,而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溫度敏感性沒有顯著影響。這些發現表明,未來溫度升高對濕地甲烷排放的刺激作用并不總強于二氧化碳,而是取決于濕地水位變化。
聶明表示,這也意味著未來氣候變暖對濕地土壤甲烷排放的促進作用低于當前的預計強度,而這將對預測未來大氣甲烷濃度變化產生深刻影響。(黃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