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翼龍動物群首次發現大型恐龍化石

        《中國科學報》 2021-08-17 11:30:05

        中國絲路巨龍(左)與新疆哈密巨龍(右)及哈密翼龍動物群生態復原圖。趙闖繪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中國和巴西合作團隊,在新疆早白堊世哈密翼龍動物群恐龍化石研究領域取得最新成果。此次有關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的研究增加了哈密翼龍動物群的多樣性,同時也增加了我國早白堊世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近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科學報告》。

        “新發現的3件恐龍化石中保存較好的兩件分別被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與新疆哈密巨龍,這是新疆下白堊統地層中首次報道的蜥腳類多孔椎龍類恐龍,也是對哈密翼龍動物群恐龍化石的首次報道?!闭撐牡谝蛔髡吆屯ㄓ嵶髡咧煌趔懔指嬖V《中國科學報》。

        多孔椎龍類是蜥腳類恐龍巨龍形類中的一支,生存于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晚期,成員大多體形龐大。這次報道的3件恐龍化石都屬于蜥腳類的多孔椎龍類,年代可追溯至早白堊世(約1.3億至1.2億年前),但化石均不完整。之前,人們在新疆白堊系地層中還沒有發現過多孔椎龍類化石,唯一的蜥腳類恐龍是在準噶爾盆地下白堊統吐谷魯群發現的似亞洲龍,由于標本破碎,其分類位置和命名有效性尚存在爭議。

        此次,研究人員將這些化石殘骸的特征(脊椎骨和肋骨結構)與其他蜥腳類恐龍進行了比較。第一個樣本經鑒定為一個新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頸椎化石的一些特征顯示其屬于名為盤足龍科的蜥腳類恐龍,這個科目前只在東亞地區發現過。他們將該樣本與他們認為有近緣關系的盤足龍屬進行了對比,推測該樣本原先的身長超過20米。

        第二個樣本也被鑒定為一個新種,名為新疆哈密巨龍。該樣本包含7個來自尾部的椎骨,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椎骨是脊柱的第四到第十節,椎骨的形狀和椎骨上的突起顯示其屬于名為泰坦龍科的蜥腳類恐龍,這個科的恐龍多見于亞洲和南美洲。通過與研究人員認為有近緣關系的屬(掠食龍和后凹尾龍)相比較,他們推測該樣本的完整身長有17米。第三個樣本只包含4塊椎骨和肋骨碎片。根據分析,這可能是一只多孔椎龍類蜥腳恐龍。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為多孔椎龍類的演化提供了新信息,進一步證明了亞洲早白堊世這一恐龍類群的廣泛多樣性。(記者崔雪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