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3次災害預警,北京為何依舊發生內澇悲劇

        中國科學報 2021-08-18 10:00:06

        8月16日夜間,北京市發生了短時強降雨事件,最大降水量達到96.2毫米,造成了市區立交設施低洼處的嚴重積水,并有兩人因駕車涉水被淹不幸罹難。

        今年雨季,全國極端降水事件頻發,并在多地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前日的北京暴雨中,人員傷亡的悲劇再度發生。

        一般而言,城市氣象災害涉及的受災情景復雜,如城市地下空間淹沒、公共交通設施癱瘓、電力通信中斷等。相對于其他承災體,城市復雜的受災情景耦合龐大的承災體量,會放大同等災害的致損規模,造成更為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

        8月16日北京暴雨發生前,氣象部門連發3次氣象災害預警,與北京市有關部門會商提前做好應對,然而悲劇依舊發生。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其一是暴雨天氣極易發生積水的涵洞沒有采取有效禁行措施;其二是涉水人員缺乏緊急避險意識和能力;其三是城市積水排澇能力有待加強。

        “韌性城市”的建設可有效降低城市復雜受災情景下的損失規模,即當城市社會經濟系統在受到沖擊和壓力時,能夠保持基本活力,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并能迅速恢復、適應和發展。

        在應對極端氣象災害時,究竟該如何提升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筆者認為,應從多維度全面提高城市防災、抗災、救災的韌性,盡全力減少因災人員傷亡、減輕災害損失、減少社會負面影響。

        首先,我們亟須完善城市氣象災害的應急響應機制。應充分考慮全球變暖背景下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廣、突發性與致災性強的特點,及時主動監測氣象事件災害化的過程,并與基層監測站點和群眾的有效反饋信息相結合。在原有框架自上而下的預警信息發布模式基礎上,保證預警信息自下而上的反饋通道暢通,構成“雙鏈式”溝通網絡,確保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可達性與及時性。

        在氣象災害事件來襲之前,應積極結合地方應急響應力量,做好災害易發區群眾的疏散與保障工作。此外,在災中救援過程中,各地方應以當地應急管理部門為主體,在國家應急管理部的統一協調下,配合外源性消防救援力量、民間團體專業救援隊及企事業單位,做好大災背景下的災害應急搶險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與財產安全。

        其次,我們要完善和落實城市體面對極端氣象災害情景下的應急體制機制和防災救援體系。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如何減輕災害損失、使災害損失最小化,是城市發展演化過程中需要深入反思和研究的命題。

        應該把科學技術發展成果有效應用于防災救災的整個過程,完善城市氣象災害防治救助體系建設,做到災前預警、災中應急、災后恢復的科學化、智能化、人性化。突出防災減災戰略性地位,推動新形勢下應急管理現代化、體系化、綜合化和搶險救災智能化,推進各領域高新技術的融合發展與落地實施。

        通過優化升級空、天、地災害信息感知網絡,有效滿足災害風險識別、發展態勢感知任務需求,打破各部門數據孤島和分管領域界限,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建立面向應急救援的風險評估和智能分析決策平臺系統,實現安全消防、智慧消防,達到精準預警、快速救援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的目的。

        最后,城市管理者和民眾都需要加強災害風險防范意識與政策實踐。

        完善防災減災政策和建設應急救援技術體系的落腳點和根本點在于落實。城市運營管理者要進一步提高災害隱患風險的偵察和識別能力,重點是災害風險防范的常態化,繃緊災害防御這根弦,基于“全災種、大應急”的發展理念,針對暴雨、暴風等不同災害預警,及時預判并劃設不同等級災害風險區或風險點,及時通過微信、短信等渠道告知市民及時避險。

        大力開展災害風險防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全民普識教育,切實提高民眾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意識。從近期發生的多起駕車涉水被淹傷亡事件來看,民眾的自我保護與風險防范意識較為薄弱。防災救災全民普識教育勢在必行,災害風險防范意識亟待加強。

        進一步強化城市“人員流、物質流、信息流”暢通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盡最大可能避免重大災害發生時出現生活物資搶購,災區信息不暢,受災人員出不去、救災人員及救援物資進不來的現象,增強城市韌性,更好地應對各種氣象水文災害風險;切實實現防災常態化、救災全民化,進而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與因災人員傷亡。

        張強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關鍵詞: 連發 3次 災害 預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