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院士鮮學福:“搞科研,得踏實”

        科技日報 2021-08-18 23:45:05

        早上7:30,在重慶大學采礦實驗大樓,92歲的鮮學福院士會準時出現在自己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除了一年休息4天,鮮學福院士這樣的作息每日如此,風雨無阻。

        1999年鮮學福當選院士,學校特地為他裝修了這間辦公室。辦公室不大,除了基本的辦公桌椅書柜,其余空間都已被書本占滿。書桌上放著陳舊的眼鏡盒和用了半截的鉛筆、橡皮,草稿紙的正反面都寫滿了筆記,字跡極為工整。

        從1956年進入重慶大學采礦系執教至今,他六十多年如一日地堅持著科研工作。在鮮學福看來,研究的目的絕不是為獲獎,而是一種沉淀,是進一步的推導和再次嚴謹論證,“要把真正對國家、社會有用的成果留給其他人”。

        鮮學福永遠記得在中國礦業大學學習時去礦井看到的真實境況。“巷道里面水很深。那時候工作不像現在這樣機械化,都是人工打眼、放炮、爆炸,然后把礦車開下來,再提升推到地面,條件非常艱苦。”見識了井下的艱苦,有同學隨即轉了專業,但他說:“感覺這個專業是艱苦的,但是也需要人,所以讀下來了。”在畢業分配登記表上,他在最后一欄志愿欄里鄭重寫下“終身獻身煤礦事業”。

        鮮學福全身心地投入到煤與瓦斯突出災害防治研究中,下礦井不僅辛苦而且有時要冒著生命危險。“但在研究中,鮮老師從不滿足于一般性的理論推導,一定要通過數值計算和室內實驗、現場應用結果的比對,反復驗證。”他的學生周軍平說,鮮老師一生對待科研都是勤懇專一,踏實鉆研,他只參加和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學術會議,如果要做學術報告,涉及的相關數據會反復核實,同一報告不會講兩遍。

        鮮學福總說科學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就要求我們踏踏實實地干。在他嚴謹的治學精神的潛移默化影響下,踏實已經成為學院師生恪守的工作準則。

        人物簡介鮮學福(1929年—)。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安全技術專家,煤層瓦斯(煤層氣)基礎研究的開拓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11項,合作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專著譯著8部,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市級優秀論文及優秀圖書獎13項。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雍 黎)

        關鍵詞: 九旬 院士 鮮學 科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