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簡稱《綱要》),對目前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中所面對的痛點,比如城鄉科學教育發展不均衡、科學教育人才儲備和發展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而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科技日報社、中國平安集團聯合支持下于2019年6月發起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在《綱要》提出的方向上,已經給出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案。
3年來,該項目惠及27個省份1039所鄉村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總計培訓農村學校校長、老師萬余人,受益學生超31萬人次。
優質資源賦能鄉村科學教育
為了跨越城鄉數字鴻溝,“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通過線上技術將優質的科學教育資源輸送到鄉村青少年的身邊。
2019年7月6日,中科院植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史軍圍繞著日常司空見慣的植物,講授“農作物身上的人類進化史”,備受學生們的歡迎。
此后,“見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壯觀天下無·尋密天下第一潮”“與中俄科學家一起‘種太陽’·走進全超導托卡馬克”“解密宇宙超級快遞嫦娥五號的神級操作”等趣味橫生的情景大師課陸續上線。因為科學問題被講解得有趣又好玩兒,觀看的學生躍躍欲試,動手能力、創新想法一點點被激發。
就這樣,系列情景大師課將優質的科普教育內容帶到了鄉村青少年的身邊,全網覆蓋人群超過6100萬人次,開創了國內外青少年科普交流新形式。
除了線上舉措,線下辦法也有。項目組織線下科普研學營,帶領部分項目校師生到北京集中進行研學活動,通過到科研院所實踐、科普場館參觀、專題科普講座等形式進行體驗式、沉浸式學習。”
今年“五一”期間,1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山村學生集結在北京,參觀了北京的科研院所,感受到科學研究的神奇,體驗著研學旅行的魅力。
來自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趙子浩在活動結束時戀戀不舍,“研學活動讓我開拓了眼界、掌握了知識、結識了朋友、樹立了目標。回去后,我要繼續我的小實驗,不斷做大做好,實現我的科技夢想”。
為科學教育持燈者送上“明燈”
在科學教育領域,老師是手持“明燈”的持燈者,他們要用知識為學生指引方向。對于偏遠地區的科技教師,“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從教師思想意識到教學硬件配套,再到個人能力提升,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