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接受戰時被水雷封鎖和戰后排雷的經驗教訓,一直非常重視發展水雷戰艦艇,現有3艘淡路級遠洋掃雷艦、2艘浦賀級掃雷支援艦、20余艘獵掃雷艇。
日本自1989年建成阿武隈級護衛艦以后,有30年未造護衛艦。擔負近海防御任務的地方隊長期使用從八八艦隊退役的驅逐艦和6艘阿武隈級護衛艦。老舊的驅逐艦使用費和維修費較高,經濟性差,另外阿武隈級護衛艦也接近使用壽命,需要有新艦替換。
日本2013年頒布的《防衛計劃大綱》,結合未來作戰需求,提出發展“新型護衛艦”,最初的項目代號是30DD,后來改為30FF,最后定為FFM,FF表示護衛艦、M表示多用途和水雷戰。
日本最近下水的2艘最上級護衛艦借鑒了美國海軍建制水雷戰的發展思路,不過,與美國海軍瀕海戰斗艦的設計思路又有很大的區別,是一型兼具護衛艦和掃雷艇功能的“跨界”艦艇。最上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5500噸,艦長133米,寬16.3米,采用柴燃聯合動力,最大航速30節。主要武器裝備有1座127毫米艦炮、16單元垂直發射裝置、1座“海拉姆”艦空導彈、2座四聯裝17式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另外還裝有無人獵掃雷裝具和簡易布雷裝置。該級艦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采用緊湊型船體,具有較好的綜合作戰能力。最上級護衛艦具備應對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主要用于近海防御作戰,所以武器種類多,但大多為防御性裝備,攻擊能力不強。日本在艦船隱身方面一直落后于其他國家,這次采用了國際流行的隱身設計,并裝備了一體化綜合桅桿,外觀非常簡潔。
第二,采用成熟技術,降低建造和使用成本。在論證初期,該級艦曾瞄準美國瀕海戰斗艦的航速,計劃達到40節,但最終放棄了對高航速的追求。為了節約成本,該級艦采用柴燃聯合動力,并放棄了最初設想的噴水推進裝置。這樣可以兼顧機動性和經濟性的要求。
第三,采用即插即用技術,實現了作戰功能的拓展。該級艦除了具備傳統護衛艦的功能以外,還可以替代掃雷艦艇執行獵掃雷任務。吸取美國海軍 瀕海戰斗艦的教訓,該級艦沒有采用更換方艙的設計,而是將探雷聲納和信息處理裝置等作為固定裝備,布置在艦上,排雷無人艇和探雷無人潛航器等裝備根據需要搭載。新研制成功的OZZ-5自主探雷無人潛航器配備高分辨率合成孔徑聲納,使用高頻聲納可探測小型、隱身水雷,使用低頻聲納可探測掩埋在海底的水雷。
第四,采取漸進式發展模式,逐步提升作戰能力。最上級護衛艦計劃建造20艘,大致分3個階段建造。第1階段只搭載滿足基本作戰需求的裝備和系統,在建造過程中,逐步引入新裝備,并不斷更新軟件系統。
出 品:科普中國
科學顧問:侯建軍
監 制:戰 釗 宋雅娟
制 片:金 赫
策 劃:趙清建
攝 像:小 鵬
剪 輯:珞 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