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24日電題:數萬只史前動物“出沒” 這個“動物園”不一般
新華社記者胡偉杰、馬莎、楊雅婷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動物園”。在這里,千百萬年前的古動物們穿越時空,與每個來訪者相遇。
這就是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博物館館藏3萬多件古動物化石,分三綱8目150個屬種,其中一級品達43件,以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的化石最為豐富?!盎臅r間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約3000萬年到距今約250萬年之間,展出的僅是一小部分,其余都在倉庫里?!焙驼艅游锘┪镳^講解員張海蓮說。
“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保存完整,世所罕見?!睆埡I忂@樣形容博物館的藏品。
在這座“動物園”里穿行,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動物化石靜靜地陳列著。其中,有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化石鑲嵌在泥土中,被整塊發掘出來,定格著古動物們生前最后的姿勢。在鏟齒象化石展廳,24具從三四個月到40多歲的鏟齒象頭骨化石依次排列,從中仿佛能看到這種史前巨獸一生的軌跡。
數量如此龐大的古動物化石來自哪?
館長何文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化石幾乎全部來自臨夏盆地,其中主要來自臨夏州廣河、東鄉、和政三縣。館藏精品之一的24具鏟齒象頭骨化石幾乎全部發掘自同一地點。
臨夏盆地主要位于臨夏州,在該州約0.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著100個化石發現地點,出土了數萬件古動物化石標本。因其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蘊藏了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和政縣至今發現化石出露點30多處。出土的最著名的古動物化石之一,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張海蓮說。
斯氏弓頜豬土板骨架(母子合葬)。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供圖
在和政羊展廳,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羊頭”在展柜里陳列著,它由數個和政羊頭骨化石拼湊而成。“和政羊距今已有約1200萬年歷史。”張海蓮說,博物館里僅和政羊的頭骨化石就有700多個。
張海蓮介紹,很多古動物化石標本顯示,這些動物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在自然災害下突然死亡,因此大量遺骸被掩埋、沉積,形成化石并保存到現在。這些重要的化石標本,為我們了解地球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何文介紹,這些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球氣候環境變遷和古生物演化不可多得的物證。從博物館的4個哺乳動物群里,可以發現青藏高原隆起給臨夏地區帶來的重大氣候變化,還有因此導致的生態環境和古動物的變化。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陳列的24具鏟齒象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胡偉杰 攝
據了解,距今約1600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沒有完全抬升,印度洋暖濕氣流可以進入北部的臨夏盆地,由此導致了當地水草豐沛、河流交錯的生態環境。當時在此棲息的鏟齒象,可以用像鏟子一樣的一對碩大前齒切斷并鏟起水中植物。
“而距今約1100萬年前,該地區動物類型完全轉化為開闊干旱地帶的三趾馬動物群,包括100多種動物,與今天東非大草原上的動物群相似。到了距今約250萬年前,隨著冰河世紀的來臨,臨夏地區的動物群演變為以每只腳一個腳趾的真馬以及披毛犀這樣的典型耐寒動物為代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說。就在不久前,由他領導的中美合作團隊,依據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臨夏盆地發現的頭骨化石,確立了巨犀的一個新種——臨夏巨犀。
甘肅臨夏盆地發現臨夏巨犀頭骨的地層。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目前,博物館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政科研基地,在化石保護利用上展開合作。“我們負責化石收集、整理、修復等基礎工作,為專家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焙挝恼f。
臨夏巨犀在漸新世晚期的生態復原圖。陳瑜繪,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