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等3家科研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癌癥腫瘤轉移灶靶標成像方法,其效率比類似方法提高了100倍,有利于為癌癥患者制定更加個性化的治療策略,并大大節省藥物成本。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癌癥》雜志上。
現代醫學已經發現,在癌癥的早期階段比較容易進行治療,可以切除原發腫瘤或對其進行放射性治療。而當癌癥轉移灶擴散時治療就比較難了,必須使用所謂的靶向療法來檢測和治療,即在分子水平上選擇靶標,以及使用特殊藥物對靶標施加影響,使其能夠阻止病理過程的發展。然而,在某些類型的癌癥中,腫瘤表面可能沒有合適的靶標。
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謝米亞金和奧夫欽尼科夫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俄羅斯科學院托木斯克國家研究醫學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用于個性化治療的藥劑型物質,特別是找到了用于治療腫瘤疾病的靶標成像的放射性核素。研究發現,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是前列腺癌靶向治療的潛在治療靶標。它表達的誘導發生在前列腺腫瘤生長的早期階段,并且表達隨著疾病的發展而增加。EpCAM在前列腺癌中的過度表達與癌癥轉移、對化療放療的抵抗力以及復發風險的增加有關,這使得EpCAM成為有希望的治療靶標。
然而,與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發的藥劑型物質相比,EpCAM藥物通常含有劇烈的毒素或細胞毒性化合物,這可能會引發患者嚴重的不良反應。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發的藥劑型物質無害、耐受性好、輻射負載小。這些物質由俄羅斯科學院謝米亞金和奧夫欽尼科夫生物有機化學研究所謝爾蓋·得耶夫院士領導的科學小組生產,而托木斯克理工大學則解決如何將這些物質轉化為放射性藥物。
托木斯克理工大學腫瘤學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爾·托爾馬喬夫稱,用放射性核素標記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可以識別治療靶標。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不同末端標記的支架蛋白DARPins,這些蛋白質是專為各種生物分子的分子識別而開發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C端標記支架蛋白DARPins,則腫瘤圖像中產生更大的對比度。提供更大對比度的放射性核素,便能提高了腫瘤圖像的靈敏度。研究人員在接種了人類腫瘤的免疫缺陷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得到的圖像對比度是世界已知的類似物的100倍。
弗拉基米爾·托爾馬喬夫表示,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靶標存在于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疾病中,目前對這類癌癥仍然像上個世紀一樣進行治療,傳統上用于治療的放射性示蹤物標記的抗體只能在注射后5—6天被利用,產生的對比度相當差,而使用俄科研人員開發的物質在注射后2—3小時后即可產生更好的對比度。他認為,新的標靶技術有助于使癌癥治療更加個性化,在治療和診斷方法方面將能更好地幫助癌癥患者,并將大大節省成本。(董映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碳減排支持工具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