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二甲雙胍調控PD-L1降解的新機制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2021-08-26 22:00:07

        8月2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歐陽波研究組的研究成果PD-L1 degradation is regulated by electrostatic membrane association of its cytoplasmic domain。研究發現,酸性磷脂對PD-L1胞質域(PD-L1-CD)的上膜起著重要調控作用,二甲雙胍可以競爭性地使PD-L1-CD從膜上解離下來,并進一步影響PD-L1的穩定性。該研究拓展了對于二甲雙胍抗腫瘤分子機制的理解。

        細胞程序化死亡配體1(PD-L1)是在腫瘤細胞表面上高表達的配體分子,與T細胞表面細胞程序化死亡受體-1(PD-1)特異性結合后,使T細胞功能受到抑制,影響T細胞的活化、增殖,從而使T細胞失去原有的抗腫瘤殺傷作用。

        近年來,以PD-1/PD-L1通路為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研究取得進展。然而,近期研究發現,PD-L1除了在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高表達,還大量存在于腫瘤細胞的循環內體、高爾基體和微囊泡上。腫瘤細胞會釋放富含PD-L1的外泌體,對細胞膜表面失活的PD-L1進行補充和更新,導致PD-L1的抗體藥物無法有效地抑制不斷更新的PD-L1從而失效。最新的研究發現,PD-L1-CD存在各種翻譯后修飾,并在調控PD-L1穩定性和表達水平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以PD-L1-CD為靶點,可以從體內將PD-L1降解,徹底清除腫瘤細胞表面和內部的PD-L1,是更有效的阻斷策略。因此,了解PD-L1的降解調控機制,將提供更多的特異性針對PD-L1的免疫療法。

        本研究中,科研人員使用核磁共振和生化技術,發現PD-L1-CD在酸性磷脂存在的情況下,N端會與膜貼合。其中,近膜區的三個精氨酸(R260、R262和R265)通過靜電作用與細胞膜上的酸性磷脂結合,這對PD-L1-CD與膜的相互作用較為關鍵。當PD-L1-CD包埋于細胞膜中時,會阻斷翻譯后修飾和下游降解通路,使細胞表面的PD-L1更穩定,增加PD-L1的表達。突變R260、R262和R265三個精氨酸,會影響PD-L1-CD和細胞膜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PD-L1的泛素化,加速其降解。核磁滴定和細胞實驗進一步發現,II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可以競爭性破壞PD-L1-CD和酸性磷脂的靜電作用,從而達到降低PD-L1表達的效果。研究顯示,酸性磷脂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參與調控PD-L1穩定性和降解。該研究提出了新的二甲雙胍調控細胞中PD-L1水平的機制,并為以PD-L1為靶點的相關免疫療法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

        酸性磷脂調控PD-L1-CD與膜相互作用并影響PD-L1降解的示意圖

        關鍵詞: 分子 細胞 卓越 中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