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業互聯網創新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光明網 2021-08-30 18:15:06

        中國快遞物流業正從做大向做強發展。在8月23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2020年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值,已經下降到14.7%,相比于2012年下降了3.3個百分點。  

        全社會物流總費用的降低,意味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持續邁進。對快遞物流業來說,做大,就是開拓市場,數據顯示,過去10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持續高速增長,從2010年23.4億件到2020年833.58億件,復合增長率超過40%。  

        做強,就是降本增效。從經濟效益看,我國快遞行業收入從2010年的574.6億元,已上升至2020年的8795.4億元。對廣大居民來說,物流降本增效最大的體現是,快遞便宜了,也更快了:越來越多的商品包郵,即使在雙十一,很多商品凌晨下單,早上便能夠送到消費者手中。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快遞行業不僅市場空間巨大,而且遠未見頂,潛力巨大。當前,行業依然處于“戰國”時代,以快遞CR8(業務收入排行前列的8家公司)為例,群雄并立,沒有一家市場份額絕對領先。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結構當中,價格成了唯一可以嘗試突圍的點,之前席卷通達、極兔、順豐等浩浩蕩蕩的價格戰便是一例。 

        “價格戰”的存在,意味著充分的市場競爭。事實上,快遞已作為社會公共設施存在,包括郵政速遞、通達、極兔、順豐等在內,各大快遞企業訂單來源多元,從電商到直播,從阿里、拼多多到抖音、快手,依靠自身實力各顯神通,由商家自行選擇。在義烏,電商快遞一度出現“8毛發全國”,激烈競爭背后,并不存在所謂快遞控制,加在電商平臺上的“快遞壟斷”陰謀論實屬無稽,決定競爭成敗的是快遞公司自己。

        但是,光燒錢燒不出價值。當前的“價格戰”更多是存量競爭,表現為粗放的低價傾銷,同質化競爭嚴重,帶來內部成本的部分壓縮,但在市場發展新階段,對物流行業的外部價值創造并不明顯,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快遞體驗,拖累快遞送達服務。 

        快遞要告別“價格戰”,就要告別存量競爭,開辟增量市場。過去,快遞公司的業務形態比較單一,今天,電商之外,直播、短視頻、社區零售新業態層出不窮,供應鏈需求更加復雜,誰能抓住新的市場,培養新的能力,抓住新的客戶,誰才能笑到最后。 

        新發展格局下,快遞價格戰的轉型,需要夯實創新價值,進一步推動降本提效。這意味著物流要向上服務上游商家,向深服務制造工廠,向下服務鄉村,共同服務實體經濟。以物流產業互聯網公司菜鳥為例,通過在產業帶和鄉村開設更多產地倉,讓生產制造與消費市場無縫連接,在產地倉帶來30%提效;在全球物流方面,創造性推出“5美元10日達”等跨境服務,方便75萬中小企業用“用一杯咖啡的錢送全球”參與國際貿易。 

        快遞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菜鳥產業互聯網式的增量創新,扎扎實實的物流投入,踏踏實實的技術創新,助力社會物流總費用持續降低;快遞物流正從大到強,走進工廠車間與田間地頭,服務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林桂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