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用上“棚聯網”

        人民日報 2021-09-06 10:15:07

        谷業凱 李云起

        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的王家留營村,種植大戶孫明山的冬暖式蔬菜大棚里多了幾個新助手:各類智能傳感器、自動卷簾機、智能放風機、智能霧化機、智能補光燈等。正午時分,棚內氣溫陡升,他在家拿起手機,就能調節放風口大小,精確控制溫度;多云天氣光照不足時,智能補光燈就會根據蔬菜的需求,自動設定補光時間……

        壽光是全國聞名的設施農業基地,大棚蔬菜暢銷大江南北。對于種了半輩子菜的孫明山來說,靠天吃飯的經驗正在逐漸被物聯網智能設備與大數據取代,手機成了他必不可少的新“農具”。剛過去的這個夏天,依靠智能霧化機的霧化降溫功能,孫明山大棚里的黃瓜生長期延長了近1個月,收益較往年提高了1/4。他有信心,今年冬天繼續取得好收成。

        信心來自“棚聯網”這一專為設施農業產業量身定制的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這些技術與服務的,是一家農業科技創業企業——云洋物聯公司。公司首席執行官趙洪啟說:“我們通過各類傳感器來采集、監測環境數據和作物生長數據,例如溫濕度、光照、作物果實莖圍和高度等,將數據匯聚到邊緣計算的智能網關設備并上傳大數據云平臺,挖掘‘環境—作物—管理’的最優關系,做到降本增效,提質增收?!?/p>

        近年來,隨著設施大棚單體規?;a業集群化程度的快速提升,設施農業數字化改造迎來機遇。其中,建立作物種植模型是產業數字化的一大難點。趙洪啟認為,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依賴個人的經驗,現在通過“棚聯網”,一方面能實現種植過程的數據化,進而集成“好把式”的豐富經驗,并通過數學模型“固定”下來、推而廣之;另一方面,他們和農業科技專家開展合作,不斷試驗測試,進一步優化、迭代模型算法。

        “單個作物的種植模型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一年形成初步模型,第二年優化校正,第三年進一步充實,第四年可以推向市場再驗證,進行深度學習后的模型再優化,為大批量推向市場夯實基礎?!痹蒲笪锫撌紫茖W家崔偉告訴記者。

        在趙洪啟看來,做智慧農業,關鍵要從實踐出發,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長時間地磨合?!耙婚_始我們去找農民做推廣,人家說,你們這是個好東西,但是能用1年還是5年?”趙洪啟說,剛開始農民不懂他們的技術,交流起來也很困難?!八员仨氁嬲缴a一線去,從農民那里獲得最直接的需求,然后不斷地優化、升級。農民是最講實惠的,目前我們的技術很受歡迎,每周售出搭載‘大腦’的智能物聯網設備有上千套?!?/p>

        從2017年開始,云洋物聯選擇了辣椒、茄子、黃瓜、櫻桃等7個作物進行試驗,部分作物種植模型已開始大范圍推廣,賦能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的1.6萬多個大棚,覆蓋種植面積近10萬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