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6日發表了一項涉及5000人的社會學調查,發現在亞洲某些地區,自我報告對新冠疫情認知度更高的人,未來消費野生動物制品的意愿最多降低了24%。這項調查表明,宣傳疾病風險,尤其是與野生動物消費有關的風險,可能對遏制傳染性疾病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都有好處。
在全球各地,人們出于傳統或文化目的消費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產品,有時威脅到生物多樣性,或導致病原從野生動物身上傳至人類。因此從生態和全社會健康角度,希望降低人們對此類產品的需求。
此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羅賓·乃度及其同事,在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對包括中國香港、日本、緬甸、泰國和越南等地的5000人進行了調研(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9歲,53%為男性)。研究人員詢問受訪者及其認識的任何人是否在過去一年里消費過野生動物產品,疫情是否改變了他們的消費模式,以及他們未來有多大意愿在傳統生鮮市場采購野生動物制品。
研究人員分析了受訪者自我報告的對新冠肺炎的知情程度和憂慮,以及其他社會人口學變量,以了解這些是否影響了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根據所在地區,對新冠肺炎認識程度最高的一類受訪者,購買野生動物制品的可能性比其他人低11%—24%。但也有例外,如越南(這些受訪者更有可能增加消費)和緬甸(人們表示未來購買的可能性增加)。
研究人員指出,降低人們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十分復雜,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和消費這些產品的需求。這項研究結果表明,關于野生動物消費相關的疾病風險的公共教育,可能對生態保護和公共健康都有好處。(記者張夢然)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人體免疫系統衰老密碼解開
下一篇:全地埋式再生水廠“長”出水滴公園